让文本因学生而精彩

时间:2022-09-06 07:38:05

让文本因学生而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长期以来,很多语文老师为了追求教学的进度,或者为了追求答题的完美,总习惯于将教学参考书中的分析或教师个人的理解直接告知学生,这种裸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并非程序化、机械化、军事化的训练行为;语文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并不能因应试而成为一块压缩饼干,成为一个狭小的角落。因此,笔者强烈呼吁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并就如何有效地开展个性化阅读展开自己的思考,只有倡导个性阅读,丰富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那片不同的叶子,才能让每篇文本都能成为世上最美丽的音符。

一、凸显主体地位,创造个性化阅读的契机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阅读教学的主体,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化阅读才能得以落实。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包括两个环节,即阅读和理解,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归宿。很多语文老师往往强化了理解而淡化了阅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到位,缺乏应有的宽度、广度和深度,缺乏个性化的观点和独特性的思维,长此以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阅读是相当重要的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是不一样的,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态度和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教师不可能也没有理由去替代学生。只有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行动,归还了学生的身心自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赢得有利的契机。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现代诗歌,我重点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并写下感受和想法;交流时将自己印象最深的小节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观点进行大胆地补充或否定,整堂课学生的朗读是自主的,理解是自由的,学习是充满个性的。

二、精选最佳方法,保证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个性化阅读,必须以科学、合适、灵活的阅读方法作为支撑和保障,因此,阅读方法的选择显得异常重要。为了实现阅读方法的最佳化,语文老师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谨慎考虑,精心选择,灵活运用,如教学目标、阅读内容、文本体裁、环境条件、学生特征等等,都应当成为语文老师指导阅读的重要参考因素。阅读方法多种多样,从声音方面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前者适合于诗歌教学,后者适合于散文、小说教学;从速度方面可分为精读和略读,前者适合于优秀文学作品和寓意深刻文章的教学,后者适合于选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从对象方面可分为自读、齐读和分角色读,适合于各类课文的教学;从整合方面可分为读思结合、读悟结合和读写结合,这是伴随着新课程而逐步产生和推行的阅读教学方式,也是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最为有力的武器。当然,再好的方法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在教师智慧地演绎中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例如《明天,我们毕业》是一篇兼具诗歌和散文味道的抒情性课文,课文中记录的故事,描写的情景,蕴含的情感对学生而言都是那么的熟悉和真实,因此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走进文本,边读边想,读中感悟,交流共鸣,并根据课文的句式特点进行仿写练习,努力挖掘文本中潜藏的东西或学生内心新生的东西,提升了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三、释放学生潜能,挖掘个性化阅读的深度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一定能为我们的课堂激荡起一朵新的浪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肩负的重要使命就是将儿童潜在的这种模仿力和创造力充分地爆发出来,将儿童隐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学生的个性阅读也才能实现应有的深度。课堂上,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以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支配和取代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认识和理解,而应当将阅读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相信学生就等于相信自己,相信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并回报你阅读的精彩收获,只有这样才能为阅读教学创造一个全新的舞台,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成语的寓意,课上我出示了春秋战国图,并让学生分别找出图上的“蝉”、“螳螂”、“黄雀”,厘清三者的利益关系,说说对自己的启示,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举举例子,学生们想得很多也说得很多。记得有个学生举了三国鼎立的例子,并分析了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看上去俨然一个小小历史评论家的样子,这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更是学生潜力的释放。

四、注重内外结合,拓展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学生阅读学习的空间无外乎课内和课外两个领域,两个领域互为补充,同样重要,是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并与经典或优秀文学作品交流对话,实现自我精神富裕和心灵丰满的必然途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广大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切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教材,课文学完了,学习也就结束了,这种只停留于课内和课文的做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标对语文教育在学生阅读量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更别提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广度、宽度和深度了。通常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善于就课文某一点扩展和散发出去,生成一篇或一组相关的文章,将学生的阅读由课内引向课外,将学生的认识由肤浅引向深层,从而使阅读成为贯穿学生生活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学完《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我让学生说说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除了这篇课文你还能从《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中看出吗,课后找一找,读一读,并和同学说一说。这样,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任务,让阅读教学的空间更为广泛。

五、倡导随文练笔,巩固个性化阅读的成果

有些老师认为:阅读教学重在通过读、画、思、记、说等方式实现对课文的更好理解,而写是作文教学应当考虑的事情。这种观点显然已经将阅读和写作分割为两个独立的部分,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有悖于语文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其实,阅读和写作同属于语文学科的大家庭,流着相同的血液,我们有什么理由将它们无情地分开呢?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必须武装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头脑,“读写结合”的教学行为必须走进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堂,这样不仅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让读和说找到真正的归宿,同时为我们的作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创造了大量的训练机会,让练笔真正地融入学生的每一堂语文课,让作文真正地走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天,这才是我们语文教育不懈追求的境界。例如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我在课文结尾处创造了一次练笔的机会:40年后,美穗子专程来中国看望聂将军,会发生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你能发挥想象写下去吗?这样的随文小练笔能够巩固甚至扩大阅读教学的成果。

总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我们必须保障学生的这种学习权利,只有使学生的阅读学习染上个性的色彩,才能让教材文本呈现更多的精彩!

上一篇: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实验改进 下一篇:借鉴国内外经验探求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