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传师艺赖高徒

时间:2022-09-06 05:36:00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一生推崇阳刚之气,以他独有的唯美与力度创造了刚劲挺拔、歌舞并重的“尚派”艺术。随着时光的流逝,尚小云先生“文戏武唱”的表演风格更加令人怀念。

尚小云先生最后的“艺术人生”停留在陕西,并在那里生根、发芽、结果,培育出了一颗“明珠”传播着“尚派”艺术。为使“尚派”能够发光,她正辛勤地耕耘着。她就是一直生活、工作在陕西的京剧名家――孙明珠。

传播“尚派”开山门

2006年11月,孙明珠在荀派名家孙毓敏校长的举荐下正式收牟元笛为徒。孙毓敏校长为使牟元笛能够拜入“尚门”也是费劲苦心,多次向孙明珠提起北京戏校有一位学习尚派的学生,条件不错。在去年11月河北霸州举办的李少春大剧院开幕式上两位孙老师又见面了,孙毓敏校长再次征求孙明珠收徒的意见。确定后,孙毓敏校长回京的第三天便安排了这场隆重的仪式。

孙明珠先前只看过牟元笛演出的《失子惊疯》,感觉他的“三功”比较好,也确实比较适合学习尚派。师生之间在生活中并没有见过面,这次拜师会上才初次相见。“尚老师的艺术难度非常高,又因为尚派的戏都带武(舞),需要好的身体,所以继承者相对比较少。”这次孙明珠收了个男孩子,心里的确很是高兴。现在他们师徒已经确定下了今后学习的剧目。

孙明珠收徒的标准首先要“德”好,这也是尚先生对她的要求;其次是要求学生对待艺术要勤勤恳恳,对待事业要有责任心。她在教学方面一般是先教会学生一两出戏后,再观察他的演出;或是演员演出后,符和条件的才收。孙明珠希望学生能够专攻“尚派”。

秉承“尚派”展英姿

1959年初,当时只有14岁的孙明珠,一次在农村的土台子演出《小放牛》时,被尚先生相中,觉得她的个头、扮相不错,又有点灵气就让她跟自己学戏。从此,“尚派”在陕西埋下了种子。小时候的孙明珠行动非常像个男孩子,学尚先生的刚劲不用费力,特别让尚先生喜欢,常说:“这丫头跟小子似的。”孙明珠向尚先生学的第一出戏是《打青龙》,以它开蒙有几个好处:第一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几分钟的小戏;第二是以小丫头为主,学生容易接受;第三包括四个不同性格的旦角演员,杨排风属于青衣刀马,小月属于武旦,秋红属于花旦,春兰属于花衫。这样学生可以理解戏中的人物,如果上来就学《失子惊疯》《昭君出塞》的话,学生不容易掌握,虽然是起步较高,但对于打基础不利。当初学《打青龙》时分三拨共有12名学生,尚老师挨个教。但是后来学着学着就剩下孙明珠一个人了。因为是戏校不同于以前的科班,如果只教孙明珠一个人怕影响不好,所以就有人向尚先生建议是否多带几个学生,不想尚先生回答:“你们想累死我呀!” 从此,孙明珠成了尚先生的“手把徒弟”。17年间,孙明珠向尚小云先生学了《打焦赞》《打孟良》《金山寺》《汉明妃》《失子惊疯》《梁红玉》《双阳公主》《墨黛》《峨嵋剑》《峨嵋酒家》《破洪洲》等十几出戏。

1960年,孙明珠学会了一出《金山寺》。那个戏是一个腔一个动作,尚小云先生见孙明珠学得很扎实,心里特别高兴。连学生的服装都是尚先生年轻时候穿过的,不合适的地方,尚夫人则亲手给改,像《打青龙》《昭君出塞》《峨嵋剑》都是尚夫人一点一点改制的。

在民主剧院演出这场戏那天,孙明珠从头到脚都是师父给“包装”的,而且特意请来许多领导、名流看戏。孙明珠饰演的白素贞前面演得都挺好,可是当演到开打时,正在侧幕候场的孙明珠感到头晕,旁边的一位老师问:“孙明珠,你怎么了?”“头勒得疼。”这位老师用手一压孙明珠的头,两个手指头盔里通了一下,头是松快了,没想到他这一下把锇子的线弄短了。等孙明珠到了台上一通的打快枪花连着几个翻身,这一下坏了――“掭”了。尚先生见状很生气,但他把气都撒在孙明珠那几个在台上走假枪背的师哥身上。因为,尚先生平生最恨的就是这个“假”。最后尚先生没有点名地批评,“有的人骄傲自满,自认为了不起了!”“你们父母送你们到这里来是让你们成为好演员,你们这么吃不了苦,这么惜命,掉盔头的,走假玩意儿,这么多的人陪着你们,你们对得起谁?”

第二天,学校就贴出了布告,写着“孙明珠骄娇二气,演出不负责任,应写出书面检讨,否则将开除。”上面盖有尚先生的印章和学校的公印,而且附带着搁着一只绣花鞋。

当时只看见“开除”两个字便号啕大哭的孙明珠也不知道哭了多长时间。张静荣大爷来了,说道:“尚老师叫你。”

“我不敢去。” 孙明珠答到。

“傻孩子,叫你去,说明你还有救。走吧!”

见到师父的孙明珠始终不敢抬头。

尚先生问道:“布告看过了?”

“看过了,但没看清楚,只知道您要开除我。”

“看见那只绣花鞋了吗?”

“看见了,那不是我的。”

“那么大脚,怎么能是你的。那是我的。”

师徒的一番对白后,尚先生道出了原委。原来,尚先生患有痛风病,早年演出全本的《十三妹》从“红柳村”起演到“弓砚缘”结束。“水牌子”早戳出了,到演出那天,尚先生脚突然肿了。薄底穿不进去,只好让人拿把剪刀把鞋铰了。尚先生在台上特别铆上,观众根本没看出来。“来看我戏的人都是喜欢我的,我不能让他们扫兴回去,对不起他们。”尚小云先生的话虽然很白,但颇具道理。

学习“尚派”趣事多

孙明珠在与尚先生学戏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趣事,当然,这其中也有遗憾事令孙明珠终生难以忘怀。有一年,尚小云先生到外地讲演三个月,想带孙明珠去见见世面。可是,当时还是戏校学生的孙明珠,因为,学校安排孙明珠有文化课和演出任务,而且怕影响不好。就这样,没能去成。为此,孙明珠还哭了几次。

这次,尚先生“远行”回来后,还给孙明珠带来了云南的花苞,说道:“如果你跟我去,我就轻省多了,我讲《昭君出塞》《梁红玉》由你示范动作。”不过那次云南、贵州、山东之行,尚先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相片。

在粮食困难的几年里,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又要练功,又要排戏,经常吃不饱。有一次,尚先生问:“你们吃得怎么样啊?”学生回答:“我们吃不饱。”下课后,同学们往外走,尚先生说:“孙明珠留下。”一句话把孙明珠吓坏了,心想:我哪里又犯错误了?

“走,找你二大爷吃饭去!”孙明珠愣了一下。

“傻丫头,没听明白呀,找你二大爷吃饭去!”所以,那几年孙明珠没有饿着。

提到这个二大爷,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当初,这位二大爷也是尚先生的学生,名字叫陈恩。因为身体越来越胖,不适合当演员了。尚先生便为他花了许多钱,专找最好的中西餐厨师学艺。学成后,留在了师父身边。他这个绰号是尚先生起的。尚先生喜欢吃素食,他做了一道凉菜没有做好,尚先生脾气暴:“做的什么呀!你吃去吧!”顺手朝陈恩扔过去,一下落在他的头上,他又胖,头上又满是绿菜,尚先生一见“哈哈”大笑:“你们看像不像蛤蟆!”从此陈恩就成了“蛤蟆二大爷”。

那时,孙明珠经常到老师家学戏,尚先生总让她看剧照。一次看到一张老师早年的《墨黛》相片,她好奇地问:“这是谁呀?”老师开玩笑地说:“这不是你吗?”现在回想起来,孙明珠觉得尚老师是用心良苦。

尚小云先生喜欢花,也让孙明珠观察花,这样可以从中学会颜色的搭配。一次,尚先生给孙明珠30元钱去买四盆花,然而,到了花店孙明珠却将其中一种花名忘记了,把文竹说成“云片松”,待买回家后,尚先生问“没出错吧?”孙明珠只好把经过重复了一遍,老师听后说道:“好,你跟台上有一拼。台上是宁可说错、唱错也不可不说、不唱。”同时,尚先生还叫孙明珠注意鱼游动的姿态,如鱼摆尾时腰里的劲头。

尚小云先生曾言:“兔崽子,好好练,等你毕业了,带着你和你长荣三哥到北京,我摆桌收徒代收干闺女。”可惜孙明珠没有这个命。“”中,孙明珠没有动过师父一下。交谈中得知,孙明珠认为“如果师父不是这么好的人,我也不会去跟他学戏,也不会这样爱他的艺术。”

尚小云夫妇对待孙明珠如同亲生闺女,彼此间的情谊很重。“”后尚夫人住院期间曾言孙明珠是“半干半湿”(师)的弟子。说道:“我就接待两个人,一个是天津的孙荣蕙,另一个是陕西的孙明珠。”可见,他们中既有师徒情,又有父女情,也有母女情。

弘扬“尚派”音配像

前几年,尚小云先生之子、现任中国剧协主席的尚长荣曾经嘱咐这位今年已60岁开外的师妹孙明珠“在身体状况好的情况下,多演出一些老爷子的戏”。目前,她已经相继挖掘、整理、演出了“尚派”的《绿衣女侠》《双阳公主》《打青龙》《虎乳飞仙传》《梁红玉》等,有的是折子戏,有的是精彩唱段,并且摄制成音像。现在,孙明珠只想趁着自己的老胳膊、老腿还能动,多为年轻演员示范演出。毕竟教戏和演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儿”。

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最近几年里杨荣环、孙荣蕙、李喜鸿三位尚派弟子都辞世。孙明珠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且,她也不希望“尚派”成为涂有“华丽外衣”的美名。

1993年,当时,曲艺界的魏喜奎老师搞了一场“尚派”戏专场,孙明珠演出了《梁红玉》。次年,她又应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邀请演出、录制了《昭君出塞》《战金山》《金山寺》三出戏。这也是孙明珠首次执公执令地为北京观众演出。观戏后,心潮异常激动的老戏剧家马少波先生赠予孙明珠一幅诗句:“长安熠熠一明珠,擂鼓金山震首都。重见绮霞风采美,薪传师艺赖高徒。”以示对她的鼓励与鞭策。

可以说,如果不是当初魏老师和周桓老师的支持、帮助,孙明珠也不会来到北京,更不会在今后的“音配像”中给尚小云先生配像。

1996年,孙明珠恢复了一出尚先生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剧目《双阳公主》。在广播剧场录像时正巧“音配像”的几位负责人到场。他们有尚老师的这出戏录音,但没有找到合适人选,看了孙明珠的戏后比较满意,感觉她的这出戏实授,不是“瓢学”的。张君秋先生特意来到现场看孙明珠“音配像”《双阳公主》,事后,说道:“好!这个尚派我承认了!”

之后,孙明珠又接受了配像全本《汉明妃》《梁红玉》以及《失子惊疯》《打青龙》《断桥》《玉虎坠》等戏的任务。有人说:“这是尚老师的在天之灵保佑着她。”

演出“尚派”贵人助

在近十几年的艺术发展中孙明珠遇到了几位贵人帮助,才得使她的艺术被观众欣赏到。其中就有孙毓敏校长。他们虽然同为孙姓,但并非一家人,孙毓敏只是孙明珠艺术上的大师姐。有一次,孙明珠刚演出完谢幕时,孙毓敏走到台口说道:“她演得好不好呀?”台下观众同喊“好!”这次收徒仪式上,孙毓敏同样捧了一回孙明珠:“希望媒体多宣传尚派艺术,多介绍我这位师妹!”

“尚老师的艺术我没有完全地继承下来,而且也不可能达到他老人家的那种火候。比如,尚老师的那条嗓子,我就没有,我只能学他的韵味,技巧,这之中必然会糅进我个人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会将尚老师传给我的艺术原原本本地教授给学生。演行当是对的,但完全演行当不对。尚老师非常重视演人物、演角色。梁红玉和王昭君就不一样,前者是身带武功的,后者是官宦人家出身,如何表现这两个‘青衣’?这里面大有文章。另外,尚老师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是尽量追求真实感。昭君服、双阳服都是特定剧目的服装。所以说,继承尚派不仅要继承他的唱念做打,连他的服饰、头盔都要继承,很遗憾的是尚老师有很多严谨的东西没有文字记录。”孙明珠的这番话是她研习、演出多年的感触。就目前舞台上演出的《失子惊疯》《昭君出塞》的演法,孙明珠感觉与尚先生当年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她认为,现在的演出有一种误解就是尚派好像就会“武”(舞)。当然,尚先生的武功是好,那是因为他幼年学的是武生,再来演旦角,自然不用说了。但那是打出来的功夫,跟现在哄出来的不一样。他演的人物是青衣、刀马不是武旦,都是以唱为主,下来接着是武(舞)。这主要是尚派戏反映敌我矛盾的相当多,总是先演文的,玩笑的,最后以大开打结局。

尚派是连文带武(舞)的戏,非常适合当代的节奏,很能感染人。去年全国京剧院团评估时,刘秀荣说道:“你们别看现在尚派状况不佳,以后它会很有市场!”这方面孙明珠深有感受,前三届京剧研究生班学习尚派的寥寥无几,到了第四届有很多青年演员来学。

痴迷“尚派”性情人

孙明珠在陕西京剧团时沉寂了许多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她竟有10年未曾登上京剧舞台。这对于演员来说是多么大的伤害,艺术生命还能有几春?

性情中的孙明珠,对待京剧如同生命。她在团里曾对年轻的演员说过:“孙老师就这么点能耐,谁想学就来,我不保留地教给你们!”没想到,一个来学的都没有。她只好自己每天练功,调嗓。她不愿意别人说“尚老师的艺术断送在了她的手里”。

孙明珠出名时已是人到中年,是“音配像”推出的人才。2006年是她从艺50周年,在加拿大办了场演出,算是纪念活动。不过,她希望在北京专门搞一场演出,来恢复尚派的《绿衣女侠》并把它录下来,这样便于今后的教学。不至于等过了10年再教授学生时对人家“误导”。目前,孙明珠主要是走演出、教学两条路。她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将尚派艺术传下去,才能够对得起先师对她的培养。

“你是为京剧而生!”这是孙明珠的爱人对她人生与艺术的总结。孙明珠在艺术道路上虽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但对于选定的京剧事业她是无怨无悔!

上一篇:边唱边瘦,做个苗条的都市美女 下一篇:不妨在孩子面前示弱(外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