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的“国际范儿”

时间:2022-09-06 05:19:12

中国字的“国际范儿”

许多外国朋友喜爱中华文化,是从亲近汉字开始的。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的北京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外国友人学习汉字的情景,几位金发碧眼的姑娘还将“和”“美”“爱”等字刺在手臂上,引来无数欣赏的目光。

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

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目前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记录中国历史的最直观符号。漫长的历史进程和长期与外来文化的接触融合,但从未对汉字文化造成毁灭性的改变与被异质文化同化的中断,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感受汉字的魅力,其实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汉语汉字至少从先秦就不停向四方蔓延,汉唐为盛,以致作为一种“汉字文化圈”现象成为学者们孜孜不倦解读研究的课题。

毋庸置疑,“汉字文化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汉字的使用。历史上,日本、朝鲜、越南都使用汉字,阅读汉籍经典(文言文),并以此作为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而且,这几个国家许多保存至今的历史典籍都是用汉字和文言文书写的。普通民众使用的语言文字,则是借用汉字元素与本国语言相结合而创制的各种文字。

日本学者川本皓嗣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提到:“东亚的所谓汉字文化圈或者说儒教文化圈有时会与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拉丁语文化圈相提并论。但二者之间有三大不同。第一,把拉丁语作为公用语的罗马帝国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就已经开始衰落,不再是欧洲的中心势力了。与此相反,在东亚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第二,与欧洲会拉丁语的知识分子的数量相比,东亚会汉文的文化人要多得多。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结果在欧洲不仅仅使用书面语言(或者神圣语言)的拉丁语,同时使用本国语言,如意大利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德语等,依靠这些语言进行的各国间的交流也相当活跃。可是在东亚,作为文言文的汉文尽管各地的发音和读法有异,但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以它为通用的公用语。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交流来看,基本上是从中国这个中心向周边国家进行单向辐射的。而且各国语言之间极端缺乏交流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这在世界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现象。为什么汉字能“活”下来?其原因固然复杂,而仅从汉字本身推究,想必与汉字的特点和优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对比,汉字独树一帜。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的哈拉本文字……虽然我们今天从博物馆和遗址中能够欣赏到这些古老文字的残片遗迹,但它们都是已经“死去了”的文字。而汉字作为人类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延续下来、不曾中断的文字,至今仍在继续使用。

“汉字文化”畅行东南亚

腓尼基人发明的22个字母,经东罗马帝国发展为拉丁语,再经西罗马帝国发展为希腊语,然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直至文艺复兴,在欧洲遍地开花,形成各自国家不同的语言文字。而汉字则恰恰相反,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统一和发展,而且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广大的“汉字文化圈”。今天,在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看到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触目皆是方块汉字。

另据汉语言专家介绍,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大书,就是我们的祖先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而且,由于汉字具有规律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中国本土南腔北调、方言丛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而且就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之间,甚至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彼此语言不通,毋须通过翻译,仅用汉字“笔谈”就能互相交流和沟通。

在世界文字之林中,中国的汉字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几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而且是强有力的、自成系统的。中国大陆向海外移民是形成“汉字文化圈”的重要因素和途径。近代以来,华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计求发展,甚或到美洲做劳工。他们的足迹到哪里,也就把汉字文化带到了那里。

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尽管朝鲜和越南都先后进行了文字改革,但汉字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现在,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韩国于1991年和1994年在汉城先后两次举行了“汉字优于拼音文字”的国际汉字学术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国际汉字振兴协议会”。韩国政府还规定中学生要认识1800个常用汉字,作为必修教育。前总统金大中说:“韩国的各种历史古典文章和史料仍以中国汉字书写,如无视汉字,将难以理解我们的古典文化和历史传统。”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识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和汉字标记,规定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

在越南,以著名法学家范维义为代表的10多位专家越南教育部,建议在中小学开设汉语必修课。日本在一些小学提倡诵读《论语》。而日文中的当用汉字还有1000多个,日本每年都要举办汉字检定考试,受测人数已过200万。

中国字的世界脚步

回望千年历史,汉字曾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今天,它再次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热。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2012年12月,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中外大学校长和孔子学院院长聚集在这里交流办学经验。汉字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2011年5月,当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中国文字展”的形式迈入维也纳联合国中心的万国旗大厅时,或许这早已不是一场单纯的文字展览。正如维也纳联合国中心总干事的代表、行政司司长差猜差瓦立在致辞中所说,中国文字展是一场文化盛宴。它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文化以及精美的造型,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作为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之一的中文以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了解。汉字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从古至令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

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载体符号,汉字以它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独特的构造和多变的造型显现出了极为特别的活力,同时借助瑰丽的中国文化底蕴,传承了取之不竭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它将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们,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了一起,独有的魅力将会继续影响着世界。

上一篇:城市照明节能方式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地下管线探测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