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04:42:58

浅议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孔子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的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而在科学探究的各要素中,把提出问题列为第一要素,并对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1 教学中学生提问的现状及原因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到我国进行访问,在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课,该校的一位优秀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讲理论、做实验,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语言准确简练,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一节课上的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下课后获得了其他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可是美国老师却感到疑惑:课堂上老师提问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上它还有什么意义?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辟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呀,回顾我们的教学,这种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在我们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是我们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问学生,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待问题解决了,学生会解题了,认为课标就达到了。二是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只是上课时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后做好作业,以便能考出个好成绩。这样长期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被动学习,大脑变成了一个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变成一个做题考试的机器,可能考出好成绩,但往往缺乏创造力。虽然有的同学也会问一些问题,但普遍也是“老师,这个题目怎么做?”之类的问题,学生缺乏对事物深层次探究的意识,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的。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地思维,只要当个体的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当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或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出现矛盾时,学生就会表现出惊奇,从而产生好奇心理,于是学生就有了关于要了解或理解相关物理本质的需求,从而产生认知内驱力,他的智力就会得到发展。问题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的的思维、探究活动具有显著地激励功能。教师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具体从两个方面人手:

2.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想问问题

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子主动提问,只想听老师问,做一个观众或听众。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概念冲突,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可以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故事、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做了瓶吞鸡蛋的实验,然后播放几个大气压压扁铁桶等视频,学生觉得很惊奇,看到这些情境后,就会冒出一些问题:“是什么力量把鸡蛋吞入瓶中的呢?”“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大气压如何测量?”……再如在讲《凸透镜成像》一节时,我把一个凸透镜对着自己的鼻子,慢慢把凸透镜拉离,学生看到一个放大的鼻子哈哈大笑,后来看到鼻子有倒立变小了,感觉比较有趣,马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凸透镜到底能成哪几种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吗?”“凸透镜成像是否与距离有关呢?”……有了合适的情境,使学生一下子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

2.2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和合作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问题大胆质疑,使学生敢于问问题。对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鼓励他的勇气;对好问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学生不敢提问题,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原因。一是怕别人说自己水平低,二是怕说错了被别人讥笑,三是怕与老师的看法不同得罪老师。为此,老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让学生知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语)。我听过一位深受学生喜欢的年轻物理老师的课,早听说课堂很热闹,那天听了课后,才真真体会到学生为什么喜爱他。因为在课上教《磁体、磁场》中讲到磁体的指向性时,一位同学突然问老师:“南边在哪?”引来其它同学哈哈大笑,而这位年轻的物理老师却对他说:“同学们,这并不好笑,我们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心理学上这叫暂时性遗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次竟然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老师很佩服这位同学,有问题敢于提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很好的学习品质,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其它同学都报以掌声。我想学生在这么宽松和谐的氛围之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敢问的呢?

3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3.1 到生活中找问题,在观察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少针对性和目标性,有的问题漫无边际,离课堂教学的内容相去甚远,给课堂教学带来无序性,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提出与课堂教学有关的问题,如从身边的生活现象、生产实践、有趣的游戏玩乐活动人手,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稍加留意,认真观察,问题便会滚滚而来。例如“针对学校或小区的噪声污染,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意见?”“我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有哪些可以再利用?”“调查水污染中有哪些是生活垃圾造成的?”“汽车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如何治理交通拥堵?”

3.2 到物理实验中找问题,在实践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观察和实验是提出问题的源泉。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亲身体验、观察意想不到的现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还是课外小实验、小制作,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做实验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要挖掘实验中的问题因素,给实验过程“挑刺”,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途径和实验方法。要在实验过程中组织讨论,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氛围中产生更多的问题。如在讲《压强》一课时,让学生用手掌左右挤压圆珠笔两端。结果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尖端疼而后端不疼?”这是一个把观察到的现象直接转化为问题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没有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有效地科学问题,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给实验的设计带来困难。但在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笔尖和笔尾的区别后,学生很快提出了“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个有效问题。

3.3 从书本中找问题,在阅读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习书本,阅读资料,要让学生学会提出这些问题: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概念、规律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用这些器材等等?比如研究《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通过在教学前的预习,有许多同学提出了很好的问题:“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有什么关系?”“电热与电功有什么关系?”“电热与电压有关吗?”“用什么器材来显示电热的多少?”由于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对焦耳定律的实验器材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你问我答,结果想出了多达五种方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而这些提出问题的同学与想出答案的同学非常有成就感,以后也能更好的结合教材提出新的问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提问者”、“被提问者”向“合作者”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提出问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要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知识”。

上一篇: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下一篇:我国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存在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