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人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

时间:2022-09-06 04:10:13

让个人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反思的重要性。时下,很多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反思能否顺利进行,能否把反思当做生活常态,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个人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茫”

大部分教师都被学校要求写“教学反思”,规定了反思数量,比如每周不少于一次,也规定了篇幅,比如字数不少500字。为了完成任务,凑够字数,于是大多教师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做流水式描述,而后宽泛地总结得失。如果让教师真实地评价“反思”对专业发展有何益处,往往不甚明了。教师增加了写“反思笔记”的负担,而“反思”之后对自己的专业却收效甚微,因而教师往往反感、害怕写“反思笔记”。

2.“窄”

教师的反思局限在教学领域,只是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反思,对教学失误反思,对成功的经验不反思或反思较少。另外,教师的职业特质使教师的反思资料和合作机会有限。教师是一个孤独的工作者,一旦把教室门关起来,就与外界隔绝,这种分离导致没有人来指出教学的不足。我国有教研组、年级组和备课组等传统,但这些原本非常好的教学研究组织逐渐异化为行政性组织。由于大多数学校的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考核的多是教师个体的业绩,没有把同年级、同班级的教师团结协作作为评价内容,大部分教师还是处于专业孤立的状态,这使得教师很难有机会收集到关于自己的信息,尤其是同伴对自己专业状态的评价信息。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的内省难免会有所偏失,更可能忽略自己未意识到的问题。

3.“浅”

由于教师的专业自觉水平和反思、研究的能力有限,教师的反思只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回顾,难以与教学理论联系,不会提炼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反思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教学状态有所认识。教师时常以单纯的“教学人员”来对自己定位,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状态只有模糊的了解,缺乏思考自己专业状态的主动性。他们固然会记录下自己的教学和困惑,但这种理解基本上是从“当局者”的角度来思考,很难抽离出来以“反观者”的角度思考。教师很难看到教学问题的真面目,缺乏对自己整体状态的清晰认识。有的教师即使能看到自己的部分问题,由于缺乏基本的研究素养也只能在浅层次上思考背后的根据,抑或进行经验总结。

4.“浮”

教师不是发自内心地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没有把反思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而是把它理解为完成任务似的硬性规定。因此,反思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教师反思很难一次就产生显著的效果,最初的反思更可能只是专业信息的积累。反思要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必须首先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日常化活动。教师由于工作量大和忽视反思等原因,很少做到日常化的反思,更不用说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领域进行长期的阶段性反思了。缺乏日常化反思的背景,即使教师有突然的思维闪光,也很难保持下来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

二、反思什么

以上所说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以教学过程为对象,而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这五个环节构成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策略也就主要围绕这五个环节展开。

1.对备课的反思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对备课的反思内容主要是指反思有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有没有精心设计上课的全过程等。如我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了吗?我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该学年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吗?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如何?学生已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我设计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个提问是否都围绕教学目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比另一种方法更好?我期望学生从这节课学习到什么?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课堂中应该有什么样的活动?等等。

2.对上课的反思

对上课反思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目标(知情意行)是否达到,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吗?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吗?教学效果怎样,对教材的讲解是否正确,层次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得好不好,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时间分配合理吗,课堂气氛如何,还存在哪些应该改进的问题,怎样改进,课后及时总结了吗,这节课成功吗?为什么成功?如果不成功,原因是什么?这节课主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学生学得怎样?学生学到了该学习的内容吗?采用什么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等等。

3.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

对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布置作业本身的反思

一是对作业量的反思:如抄生字,抄10遍多了吗?抄5遍可以了吗?抄3遍是否也能达到效果?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这些作业需多少时间等;二是对作业质的反思:我选的作业题的代表性如何,有没有一些无意义的、机械重复的作业,不同学生的作业要求有无区别对待,对作业的要求交代清楚了吗?等等。

(2)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反思

哪些题目学生未掌握做错了,原因是什么?我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审题、遇到不会的题目怎么办、怎样自我检查等进行指导了吗?学生有没有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等等。

(3)对批改作业行为和方式的反思

如我需要批改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吗?可否改部分学生的作业,可否改学生的部分作业,让学生帮忙批改可以吗,可以让学生自己互换批改吗,哪些情况需要面批,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了吗?做好讲评工作了吗?等等。

4.对课外辅导的反思

课外辅导有三方面的内容,即给缺课的学生补课,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辅导,给学有余力或学有特长的学生个别指导以加深加宽课上所学的内容。课外辅导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辅导和适当组织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课外辅导的反思包括对课外辅导内容的反思、辅导形式的反思和辅导效果的反思。

教育教学反思始终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因为,反思者始终在追求更好的、更完善的教育教学。可见,教育教学反思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反思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把它作为生活常态来对待。

上一篇:新课改中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教学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有效引入游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