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辞格中的借代

时间:2022-09-06 02:41:27

摘要: 借代是传统的修辞手法,修辞学界多年来一直研究它,但对它的解释却显得空泛、笼统。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解释途径对借代的各种方式逐一加以解释,则能够探求其形成动因和从这一角度解释的意义。

Abstract: Metonymy is a traditional figure of speech. In academia, it is researched for many years, but the description is vague and general. If we describe it from cognitive linguistics, we can explore its formation reason and the significance.

关键词: 修辞;辞格;借代

Key words: figure of speech; figures; metonym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87-01

1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1.1 借代的定义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

1.2 借代的分类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作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诚意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1.2.1 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

1.2.2 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1.2.3 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替人物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古代平民百姓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1.2.4 以地名代事物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1.2.5 以专名代通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1.2.6 以官名地名代人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是以地名代称人名。

1.2.7 以具体代抽象唐刘禹锡《陋世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1.2.8 以原料代成品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借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

1.2.9 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闻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决》、《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2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

2.1 称说功能借代的基本形式就是改换称谓,根据语境表达的需求,不使用本体事物进行描写,而是改成同其有关联性的事物进行代替。由此可知,称说功能是借代辞格最基本的功能。无论表达者的目的何在,亦或运用何种方式对借代文本进行构建,其形式就是换称。

2.2 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描摹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①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②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炼,以少胜多。③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④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⑤可以使韵律和谐。

3借代辞格运用的原则

3.1 相关性原则在运用借代的过程中,借体和本体存在相关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究其实质,借代就是本体和借体间的替换,而本体和借体间的相关性是此种替换的首要条件,这种相关性既可以是时空上的亦或是因果上的。只有具备了此种关联性,联想机制才可以对本体和借体进行沟通。

3.2 显著性原则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关系来讲,为了达到称说功能,同本体关系联系最密切的失误也最容易成为借体。换言之,在一个概念域中,同本体概念越接近,则越有可能成为借体。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借代文本的运用而言,不仅仅是换名那么简单,更多的体现在表达者多多少少的想要此文本发挥出描写的作用,在此种因素的参与之下,也就凸现了显著性。表达者把最能凸显的特点作为借体,展现在读者眼前,使得本体事物更加的具有形象性,也可以使读者在深层次上领会本体事物的特点。

3.3 切境性原则借代的运用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或是褒扬或是讽刺,在运用借代辞格时一定要考虑是否适合作品主题意境,这通常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3.1 修辞对象在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不同性质的人物应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样才可以生动地刻画人物。例如:《楚辞・渔父》中: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三闾大夫为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以及昭三姓王族的家务。屈原曾为三闾大夫,故在此以官名称呼屈原,以表示对其的尊重。

3.3.2 语体差异借代修辞广泛地运用在诗歌和小说中。在诗歌中,有时为了调整音律以及字数,通常要运用借代辞格,改换事物的名称;有时旨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对事物不直接地道破,以加强诗歌的审美特性。而在小说中,对事物进行进行描写大多运用借代辞格。然而,同相比与诗歌和小说,政论性文体由于要求的是语义清楚,通常是不可以运用借代修辞。

4结束语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所谓借代就是在同一概念中关联概念的临时替代。从总体上来讲,借代又能够分为以下三个层次:①借体为本体的一部分;②借体虽不是本体的一本分,却有着固有的联系;③借体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在汉语修辞中,借代是主要的辞格之一。现代对借代辞格的分类、功用以及运用原则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上一篇:离散型加工生产线模糊综合评价 下一篇:灌区节水改造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