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琴演奏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2-09-06 02:23:04

双钢琴演奏的艺术特点

【摘要】 本文从双钢琴演奏注重演奏者默契的配合入手,对声部结构、旋律、节奏感进行分析;对作品的音色层次和力度次着重进行分析;通过演奏者对形象的情感意蕴和想象达成一致的共识,达到双钢琴演奏中水融、合为一体的境界。

【关键词】 双钢琴;配合;均衡;一致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纵观历史的发展,双钢琴演奏源于英国,最早的双钢琴是英国作曲家贾尔斯写的小曲,收在《菲茨威廉维吉那曲集》,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独具代表性的双钢琴作品。19世纪初由于录音水平不能满足钢琴协奏曲的需要,大量的乐队作品被改编为双钢琴的形式,如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双钢琴组曲》等。发展到近现代,双钢琴作品更是呈现出争奇斗艳的景象,不同风格和体裁的作品大量涌现。双钢琴演奏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和恢宏的气势,本文主要论述其具体的艺术特点。

一、注重演奏者默契的配合

(一)了解声部的结构特点

在演奏双钢琴作品前必须对两个声部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横向上看,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在各自声部中承担相应的任务,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要着重分析各自声部中音响结构、和声结构和材料结构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看,演奏时必须将两个声部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乐曲演奏中相互促进,使音乐逐步向前发展,这体现了双钢琴整体结构的统一。声部间的结构类型常见的有:

对话式结构:即两架钢琴是对答的相互呼应关系,常出现在古典时期改编的作品中。如莫扎特的《魔笛》,这是一部根据歌剧改编而成的双钢琴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用对话式结构控制整首乐曲,强化发展部与主题上联系。乐曲的“场景性”十分突出,要弹出对答自如的效果,旋律灵动通透,注意句逗呼吸,犹如两个人在相互追逐。

旋律和伴奏的声部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一架钢琴演奏主旋律声部,另一架钢琴则演奏伴奏声部,主题旋律声部应突出旋律所表达的语气和音乐内涵。随着伴奏声部的低音、和声的不断变化,它发挥着烘托旋律声部的作用。第二钢琴从声音结构声不能超越旋律声部,否则主旋律不明晰,丧失旋律主线的穿透性。

(二)共同控制凸显旋律

双钢琴作品中,乐曲的语气韵味是通过旋律线的高低起伏和交织呼应而形成的。演奏者在练习时应尽量在语气的配合、乐句的关联等方面下工夫,这是提高双钢琴演奏水平的必要途径。

对于旋律的控制是以两个声部各自的旋律为主线,音与音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音响平衡。合作双方必须针对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式加以区别,才能恰如其分地选择对旋律的类型的把握。较为典型的旋律类型分为交替式和交叉式。

交替式旋律类型:主题旋律在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中交替轮流出现,合作双方要根据每次出现在旋律线中的情绪变化做到亦此亦彼、相互渗透。旋律在两架钢琴上相继交替发展变化,形成了旋律运动方向的动力性和趋向性,这种趋向呈渐进性形成了高潮点,双方怎样通过旋律的轮回发展最终到达这一旋律重心,是双方必须达成共识的。应理解旋律发展的倾向性,具体可外化为对音色的控制和自由节奏上细小的伸缩等。

交叉式旋律类型:由于每个演奏者都使用一架钢琴,可以更自由的选择弹奏音区。作曲家在创作上也有更大的空间将和声织体复杂化,因此不可避免出现音区交叉的问题。当音区交叉时旋律容易凸显不出来,要求演奏者用敏锐的听觉加以鉴别。必须对交叉的旋律部分谨慎地处理,运用听觉相互感应,随时做出调整。应仔细地分清声部的比例关系,伴奏的音量要恰当控制。当主旋律出现时要用指端的力量弹深一点,音色再透亮一些,才能使主旋律凌驾于次要旋律上,透过交叉声部的音量呈现出来,同时要控制好旋律的起伏,做到协调一致。

(三)培养一致的节奏感

在双钢琴演奏中,节奏感是考验双方配合的默契程度和演奏完整性的重要标志。节奏有固定的组合形式,但具体到每首乐曲中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可内化为双方合作时对节奏律动的把握。节奏的律动是合作者结合乐曲的发展进行并完整地再现旋律组合规律的脉动。节奏的律动在乐曲的开始部分、终止部分、段落的衔接部分和自由节奏的伸缩上都有重要体现。它要求合作者内心应具有对旋律的律动感并把它外化成对乐曲的共鸣和感受,理解节奏中蕴藏着的缓急在不同类型音乐中的内涵,赋予节奏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演奏双方对节奏感的默契,要在平时训练时形成共识,经过长期磨合,最终达到演奏中节奏感的自然流露。

在双方初次合作时节奏感不一致是较为常见的。双钢琴摆放位置呈对置式,演奏双方不能看到彼此的手,只能根据平时对节奏的理解来辨别乐曲的起拍、连接、终止等。训练中应协调双方彼此的气息起伏来控制节奏,善于把双方的每一个提示性动作化为对节奏的一致性感应。应仔细观察对方瞬时微小的动作变化,才能使双方感觉统一并在节奏的律动中相互感应和促进。

二、强调整体音响的均衡

(一)控制作品的音色层次

在双钢琴演奏中,对作品音色层次的控制要以调性、和声、作品结构的基本形式为依据,共同探讨双钢琴作品中的音色层次变化。

旋律中的音色层次变化要求演奏双方密切关注影响旋律音色层次的诸多因素。如旋律中的对比因素、发展因素、和声因素和调性因素等都应考虑在内。通过双方共同寻找出音色变化中影响音响均衡的因素,才能达到双钢琴演奏中音乐色彩层次变化的均衡统一。

(二)调整作品的力度层次

处理好双钢琴作品的力度层次变化,就是要找出影响音响平衡的声部所在,着重解决各声部在不同音区时力度层次上的差异性及伸缩性。从两架钢琴的音响幅度上看,它涵盖了广泛的音响幅度变化。演奏双方要谙熟各声部的力度层次变化,处理双钢琴作品中渐变的层次变化应细致安排。演奏双方应考虑到音乐的发展是呈渐进性的渐强渐弱的强度,定出渐变目标、布局力度的起点及落点等。

低音声部和担任主旋律声部的力度变化在演奏双钢琴过程中已得到普遍重视,但对中间层内声部的力度控制往往重视不足。中间层一般隐伏多条旋律线,要求演奏双方具有洞察音乐层次的能力,采用不同的力度进行控制。演奏者要能在一个单线条中分出几个音层来,中间层在力度渐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音响平衡的“轴心层”,渐变的幅度不应过大,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力度的渐变。这层中的隐性线条是否按照音乐的线形组织起来,是决定整体音响均衡与否的关键。

三、诠释完整统一的形象

当演奏双方解决了技术上的配合和音响的均衡后,作品内涵的表现就必须依据音乐形象的塑造,合作的双方只有取得正确的、一致的认识才不会造成演奏中貌合神离的局面。

(一)认识形象的情感意蕴

对双钢琴演奏中形象认识的客观性必须经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即对形象整体的感官和印象;理性认识阶段即对作品整体形象的宏观把握,最终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发掘作品更为深刻的情感意蕴,对形象认识的客观性是双钢琴演奏中演奏双方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的统一。认识形象的情感意蕴必须建立在演奏双方尊重客观事实的规律的基础上,并与对方达成默契的交融。要有认识性地学会多角度的把对方的理解和认识的形象情感融入自己的感知中,在知晓自己对形象的情感意蕴的认知中寻求和发现对方感知中有价值的新的集合点,找到提高双钢琴演奏中情感认识的机缘。

演奏双方对同一部作品的总体的情感认识基本都能达成共识,把个人对作品情感特征的把握转化为情感体验融入到双钢琴演奏中去。但是双钢琴演奏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合作双方容易在作品的细微处的情感意蕴的表达上出现分歧,只有通过双方长期的合作感和默契感在相互交流中才能把作品的情感意蕴充分展现出来。只有正确认识形象的情感意蕴,双钢琴演奏合作的双方才能逐渐取得对作品内涵演绎的共识。

(二)合理想象与配器

想象是构成演奏中审美经验体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涅高兹说:“在钢琴弹奏者的想象中可以有,而且应该有各种更富有感性的、更具体的声音形象,应该有人声和世界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实际的色彩。”演奏双方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展开想象,要善于把现实生活中的声响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音响图像。

双钢琴犹如一个交响乐队,把声音结合的实际色彩想象成管弦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具体音色,借助西方管弦乐队这一乐器的最高形式给予适当配器,可获得更为直观的听觉效应。演奏双方通过想象双钢琴演奏出的不同音色所对应的乐器的音色,这大大扩大了双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

以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为例。它由第二钢琴低音的分解和弦引入,犹如管弦乐奏出带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伴奏织体,仿佛是发自内心的独白。接着主题第一次在第一钢琴上呈现,宽广而淳厚的音色就像是男中音唱出的旋律一样,第一钢琴和第二钢琴共同推进情绪的发展,富有戏剧性,像是从大海深处积聚的力量,对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生动刻画。最后第一主题又一次完整地在第二钢琴上呈现,犹如大提琴在高音区凝重而庄严的奏出深沉的音响,第一钢琴则是以内声部半音进行的方式与主题有机结合,犹如竖琴发出朦胧的音响。演奏双方在模拟大提琴和竖琴的音响的相互结合下,显得及其庄严辉煌、通融圆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长乐句的高潮处得到充分的展现。通过合理想象与配器,可以更忠实地把双钢琴演奏中的形象客观完整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双钢琴演奏形式是十分吸引人的,演奏涉及两架钢琴,在音响、层次上有更多的变化和余地。双钢琴演奏是合作的艺术,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还有待通过在将来进一步的演奏实践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梁海东.双钢琴演奏合作技术的控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苏斌,蒋立平.双钢琴演奏技术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4)

[4]蔡冰.双钢琴演奏之我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3)

上一篇:捐古建与“万人坑” 下一篇:你的课堂“好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