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地”的喜事多

时间:2022-09-06 12:40:04

今年“十一”,农六师芳草湖农场老生地社区五连植棉职工朱克明清闲了许多。

自从2010年全团推广了机采棉后,许多职工都从繁重的棉花采摘工作中解放了出来。“现在,光我们连里就有3台采棉机,全社区有十几台呢!”说起近年些来连队的变化,朱克明满脸自豪。

咱也住上小康房

1993年,朱克明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甘肃陇西来到兵团。很快,一家人便在五连扎下了根。

“那时,连队破旧不堪,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垃圾乱推乱放,全连只有一口水井,喝水全靠扁担挑,职工们都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到了夏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冬天,睡觉得盖上两层棉被,看着煤炉烧得很旺,可房子不保暖,冻得人直哆嗦。”朱克明回忆道。

2004年之后,连队危旧房改造工程陆续启动,许多职工都搬进了一砖到顶的房子。

“房内都通了上下水,安装了‘土’暖气,夏天不会漏雨了,冬天不会挨冻了!”朱克明高兴地说。

2007年,连队修建了健身广场,极大丰富了职工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每天吃完晚饭后,我都会到广场上活动一下筋骨。有时候,看着职工们开心地扭着秧歌,自己也仍不住凑过去扭两下!”朱克明乐呵呵地说。

2011年,朱克明一家搬进了团里统一建设的小康房。

“我花了3.5万元装修,你瞧!地板砖、液晶电视、电冰箱、新式沙发、抽油烟机一样都不缺!”朱克明说,每天早上起来,妻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种植收入节节高

2011年,朱克明种植了70亩棉花,籽棉单产达到380公斤,纯收入8万元。

“这都得归功于膜下滴管技术啊!”朱克明深有感触地说。

十多年前,五连大部分耕地浇水采用的是大水漫灌形式,每年耗费的水量不少,可单产始终上不去。

“最害怕的就是浇水的时候,光浇头水就得一天一夜。秋天,浇完一次冬灌地,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朱克明说,辛苦一年下来,籽棉单产最高才能达到200多公斤。

2002年,连队开始采用“小白龙”滴灌模式,这可把连队职工们乐坏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2008年,连队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时,却遇到了不少“挫折”。

“许多职工都有抵触情绪,觉得这项技术投资成本大,技术要求高,都不愿意采用。”朱克明说,连队干部为了改变职工们的固有观念,挨家挨户做工作。

朱克明心软,看着干部们十分辛苦,便答应试种一年。到了年底,他和妻子坐在床头一算账,籽棉单产比以往增加了100公斤,高兴得两口子干啥事都哼着小曲。

连里的植棉职工听说朱克明挣上了钱,纷纷找到连队领导,要求种植滴灌棉花。

“以前30亩地七八个人都忙不过来,现在70亩地一个人就能管得过来。既省工又省时!”朱克明充满信心地说,“今年种植的70亩棉花,单产300多公斤没问题!”

记者手记:

朱克明只是兵团团场的一名普通职工。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十年来兵团广大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更看到了观念上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得益于兵团党委不断深化团场改革的正确决策,得益于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得益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致富职工群众的好政策。如今,职工们追求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争创“十星级文明户”,基层单位个个争创“文明单位”,创建“和谐团场”在兵团已蔚然成风。

上一篇:书墨飘香沁万家 下一篇:多措并举护“三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