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60年

时间:2022-09-06 12:01:49

2009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表了《中国城市发展研究报告》,烟台市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60个“中国城市发展代表”之一。

60年来,烟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使这所当初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黄海边的一个大渔村”跻身中国城市发展代表的大城市行列,从下面的这组数字对比中可见一斑。

1949年,烟台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83亿元,到2008年,全市GDp达3434.19亿元,比1949年增长306.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2%,在全省处于第二位,在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处于第七位;人均GDP逐渐向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迈进。1949年人均GDP仅为48元,2008年达49012元,折合7036美元,比1949年增长177.73倍,2005年同时实现GDP和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0元,为1952年的165.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7935元,为1949年的233.4倍。

可以说,经过60年的发展,烟台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的小康生活。

海陆空:立体交通让百姓来去自如

8月16日,经过建设者两年多的奋斗,备受市民关注的烟台标志性建筑――新火车站“城市之门”顺利通车,一列列火车载着梦想,奔驰向前……

“新火车站的设计和建设都是超前的,为烟台将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火车站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王宝贤告诉记者,烟台新火车站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铁路交通末端站的局面,为德龙烟铁路、青烟威荣城际高速的通车打下基础。届时,烟台铁路线将并到京沪大高速上,与全国铁路网连接,再与建好的烟大铁路轮渡并网,烟台火车站将成为东北、华东重要的交通枢纽。从长远规划来看,烟台火车站也将成为中日韩的国际交通枢纽。

其实,让人激动的还不止这一件事:前几年“讨人嫌”的640多辆“小中巴”早已不见影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通油路、通客车;除海岛县长岛外的各县市区均有高速公路通过,与周边地市均有高速公路连接,机场的面貌和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眼下,与这个建成后50年不落后的烟台新车站一同走近的,还有德龙烟铁路、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项目建设、烟台港西港区建设、11个投资14.17亿元的公路项目等等。截至2008年底,烟台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03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5公里,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有人居住岛屿全部通航,农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8%,全市新增船舶23艘,烟大航线客滚船船龄由23年降低到8年;港口吞吐量早在2006年就已突破亿吨大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成为全国沿海10个过亿吨的港口城市之一:北起黑龙江省同江市,南到海南省三亚市的中国公路大通道――同三高速途经烟台市。1984年开航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烟台莱山国际机场国内、国际航线已达30多条,旺季每周航班量近300班。潮水新机场建设今年业已启动。目前烟台已基本形成了海运、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相互衔接、全面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烟台将成为华东、东北两大地区及山东、辽东两个半岛,辐射内地,面向海外,连接沿海城市的交通枢纽。

吃穿用不断升级换代,更加时髦讲究

吃:由吃饱到吃好,膳食更讲究营养。

“如今人们饮食都讲究营养搭配。而在以前,家庭一大半支出都是用于吃饭,那时候能解决温饱就不错了。”现在的烟台人这样感慨。确实如此,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消费主要以满足生存为主,吃饭问题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1980年,烟台市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高达54.5%,2007年降到33.4%。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食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品种更加丰富,营养更加全面,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健康食品发展。

穿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刘永芳女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烟台市百货公司工作。她记得,在当时如果家里有人要办婚礼,全家人提前几年就开始攒布票和棉花票。“现在去商场看看,衣服琳琅满目,想买什么样的就买什么样的。这在以年前简直无法想象。”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衣着消费特点由过去的“一衣多季、款式单一”转入“一季多衣、时尚靓丽”。从衣着消费结构来看,成衣化趋势十分明显,衣着消费的档次提升,衣着品位提高,品牌意识增强,向新潮、时尚和个性化发展。

用:每百户拥有彩电136台。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家用电器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档次不断上升,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六七十年代居民梦寐以求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了80年代已退出历史舞台: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已成为生活必需品。进入新世纪,居民对主要耐用品的需求增势不减,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转向“高档享受型”,电脑、汽车、商品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2008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3152元,为1952年的122.9倍,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06元,为1949年的140.2倍,年均增长8.7%。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

住房: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

近几年,乔迁之喜降临到越来越多的烟台百姓头上。家住黄海社区的77岁的王欲龄大爷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他住在海边低矮的草房中,80年代盖起了瓦房。如今,随着“村改居”工程的实行,他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崭新楼房,每天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大海。

改革开放,烟台市各级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宅建设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烟台加快了居民住宅建设步伐,各种基础设施配套的住宅小区相继落成,每年都有大批的居民喜迁新居。现在,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重点,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住房保障体系框架,对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货币补贴或实物配租两种方式提供廉租房,对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房。

此外,烟台市还统筹考虑既不在现行保障范围内、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人员等其他群体的住房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相应的机制加以解决。同时,烟台市大力发展商品房经济,通过商品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条渠道,使高、中、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等各个层次的住房需要都能合理得到满足。2008年,烟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26.43平方米,比1981年增加11.08平方米,增长1.4倍。拥有两居室及以上家庭占90.5%。还有10%左右的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住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转变。

经过60年的发展,烟台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民生事业成绩斐然,科学、和谐、率先发展效果显著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烟台的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一篇:昂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 下一篇:高尔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