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一挖”

时间:2022-09-06 11:29:14

诗词鉴赏是高考常设题型,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卷几乎每年都有涉及,因其广受青睐,高考复习中古诗词鉴赏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出现,但实际情况是复习阶段费了很多气力,但学生一拿到诗词还是感觉无从下手。中国古诗词浩如烟海,每首诗都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诗词茫茫,情感戚戚,把握诗词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有感于此,笔者认真分析相关试题,总结经验,化繁为简,逐步总结出了一条快速把握诗情的基本方法:“三抓一挖”,即挖背景,抓景语、抓情语、抓叙述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步骤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但一般情况下应遵循这个步骤,下面简述如下。

一、挖背景――知人论世

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突破,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风格流派、思想主张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砝斫馐歌。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诗歌在试题或课本上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名家名篇则不再加以注解,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如读到杜甫的《登岳阳楼》,了解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作此诗时处境艰难,凄苦不堪但仍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了解了以上信息,就不难读出这首诗抒发了对自己悲苦晚境的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抓情语――确定情感类别

古人说“诗言志”,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诗歌中有些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绘氛围的关键词,如“孤”、“独”、“悲”、“愁”、“伤”、“泪”、“凉”、“寒”,或者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这些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如能捕捉到这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词句,便找到了打开该诗词的钥匙。抓住了这些词句,也就把握了诗歌情感的大体方向,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伤离别”和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中的“徘徊”、“独伤心”就是理解整首诗词的关键,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尾句中一个“涕泗流”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登上岳阳楼为何而“涕泗流”?联系全诗内容方知,杜甫是感叹自己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三、抓叙述语――体悟诗情

叙述语就是诗中叙述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具体情境的词句。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叙述描写。但是,即使再短小的篇章,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情形叙述。抓住了叙述语就了解了写作的具体情境,就能设身处地地把握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杜甫是在什么情形下登上岳阳楼的?具体情境的句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和叙述作者当时处境的句子“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叙述语。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饱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而诗人当时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加上亲朋好友音信全无,更显其孤苦无依。

四、抓景语――深入体会

古人写作诗词,尤其是抒情诗,往往借景抒情,借助一些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找出写景的词句,可以找出其中的意象。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含有特定情思,所以可以联系意象固有的情思打开解读全诗情感的思路。如李清照《一剪梅》中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其中“锦书”、“雁”、“月”、“西楼”等意象均含有相思之意,由此可以读出李清照对丈夫刻骨的相思之情。因此需要给学生整理归纳“常用意象一览表”。

而对于一些无特定情思的景物,就要根据诗人的描述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画面,品味意境,再体味所写之景是“阴暗低沉”还是“明快高昂”,或者“宏伟壮观”。根据情景之间的关系,乐景抒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抒悲情,壮景抒豪情或者壮景抒悲情,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宏伟奇丽,气势磅礴的壮阔图景。诗人为何把洞庭湖的景象写得如此壮阔呢?这是对洞庭湖的赞叹,也是对个人身世的感叹,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原来这广阔的境界是从诗人的思想中来的,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的,写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博襟。

诗歌情感的把握对于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感性的理解,固然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积累,但也有规律可循,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我们平时还要求学生要有整体意识,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相关的生活常识等等。

上一篇:对中学语文经典爱情诗文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