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三黄汤”面部护理治疗化装品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6 10:55:38

“复方三黄汤”面部护理治疗化装品性皮肤病的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41-01

伴随化妆品市场和网购市场的迅猛发展,化妆品的使用更加广泛,由化妆品引起的不良皮肤病也逐渐增多,给美容患者增加痛苦。化妆品性皮肤病是一种接触性皮炎,化妆品中的颜料、香精、脱色剂、避光剂、制汗剂、皮质激素等对皮肤有着不同程度的刺激,作为抗原、半抗原而引起皮肤的变态反应,部分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还具有光敏性,可使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强,皮肤出现红斑或色素沉着,化妆品性皮肤病中医称“粉花疮”,治疗棘手,2009年8月---2013年8月间,我科应用“复方三黄汤”面部护理治疗化装品性皮肤病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病例为2009年8月---2013年8月到我院美容科和皮肤科科就诊的患者,入选标准:参照化妆品皮肤病国家诊断标准[1],入选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5例,均为女性,年龄26--53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均为化妆品性皮肤过敏的患者。患病最长8年,最短2小时。对照组62例,均为女性,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在32岁,均为化妆品性皮肤过敏的患者。患病最长6年,最短1.5小时。

1.2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原则,治疗组(65例):“复方三黄汤”药物面膜面部护理+“冷气喷雾,每天2次,每次60分钟, 5天1疗程,对照组(62例):3%硼酸液面部护理+冷气喷雾,每天2次,每次60分钟,5天1疗程,两组均口服西替利嗪10mg/次/天。

1.3疗效观察及标准:宋平观察标准[2]观察指标:症状(瘙痒程度),体征(红斑、丘疹、水泡、肿胀)临床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记录治疗前、治疗后5天、10天分值,治疗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治疗指数90%;显效:治疗指数60~89%;有效:治疗指数20~59%;无效:治疗指数20%。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有效率)表和两组疗效对比表两组有效率按治愈加显效计算,。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总疗效比较见表1

2.2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面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3讨论

由于化妆品的普及使用及网购化妆品的盛行,化妆品性皮炎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化妆品性皮炎是一种接触性皮炎,市场假冒伪劣产品或消费者皮肤原有脂溢性皮炎、湿疹等炎性皮肤病等易发生,妆品中的颜料、香精、脱色剂、避光剂、制汗剂、皮质激素等对皮肤有着不同程度的刺激,作为抗原、半抗原而引起皮肤的变态反应,病理变化是皮肤表层细胞水中及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单核细胞浸润[3]。部分化妆品中的化学成分还具有光敏性,可使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增强,皮肤出现红斑或色素沉着,化妆品性皮肤病的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快的任然是使用激素类药物,但副作用大,会出现皮肤变薄及色素沉着。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仍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局部外用硼酸液等为主,疗效一般,化妆品性皮肤病的物理治疗手段以冷气喷雾辅助最为常见,冷气喷雾可降低局部皮肤温度,毛细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低温利于水肿、炎症消退,还可抑制皮脂分泌[4]。

化妆品性皮肤病中医称“粉花疮”,《外科启玄》云:“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部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者也”。清代《疡医大全》云:“粉花疮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面生粟累,或痛或痒,旋灭旋起。亦有妇女好搽铅粉,铅毒所致”。病里机制分为:风毒血热,风燥血瘀。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肿胀、水泡、糜烂、渗出、色素沉着等,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祛风、凉血、止痒、润燥。我们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设计应用“复方三黄汤”药膜局部应用, “复方三黄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牡丹皮、蒲公英、野、升麻、白鲜皮、茵陈、葛根、甘草。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清热凉血解毒燥湿,治疮疡肿痛为君,牡丹皮、蒲公英、野、升麻、白鲜皮凉血助祛湿热痈肿疮毒、解表透疹、止痒抗过敏为臣,茵陈清湿热,葛根解表退热透疹为佐,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血解毒祛毒疮、祛风止痒、抗炎抗过敏之功效。应用现代皮肤护理技术,配合冷面膜和使用冷喷治疗机使药物作用于面部,降低皮肤温度,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渗出减少,利于水肿和炎症消退,对于治疗化妆性皮肤病有着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蔡瑞康《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71

[2]宋平,史萍.黄连膏配合冷喷治疗面部皮炎11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8,18():95~96

[3]邱丙森.皮肤组织病理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78

[4]何黎,徐延华,柴燕杰,等低温美容在损害性皮肤病中的应用[J].皮肤病与性病,1997,19(3):34~35

上一篇:加味左金香连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临床研究 下一篇:刺五加注射液联合针刺法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