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强化体育课的准备部分

时间:2022-09-06 08:26:48

论强化体育课的准备部分

摘 要:准备部分是一堂课的开始,准备活动是否合理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应适当地变化准备部分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准备部分;教学质量;组织形式;练习密度

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预示着一节体育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但目前有一些体育教师不重视准备部分,更不注意加强准备部分,而对准备部分内容的安排很随意,这样很容易导致完成不了准备部分的任务,最终导致一节课的失败。只有教师认真了解和掌握体育课准备部分的任务内容以及具体要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握准备部分。在一个完美的准备部分中,可以使学生情绪饱满地、积极地投入一节课的学习。

体育课准备部分的内容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主要内容一般可以分为课堂常规练习、一般准备活动以及专门性准备活动。

在课堂常规的练习中一般包括整队集合,体育班委向老师报告出勤人数,教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任务及要求,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旁听,强调安全事项,以及口令和队列队形的练习。

一般性准备活动主要是发展身体的全面素质,如,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练习。内容可以是走、跑、跳练习,徒手或持轻器械的一般发展练习,以及运动量较小的游戏等。但是有些教师对准备部分的重视程度不够,内容是很随意的安排,组织不认真,学生不能适应基本部分的内容,最后导致一堂课的失败。

专门性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内容作出更近一步的准备,它的任务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有关的肌肉群、关节、韧带、各器官系统机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它的内容类似于基本部分内容。选择时应根据课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的准备部分的内容,应注意全面性、针对性和多样化。

一、内容的选择

有的体育教师准备活动的内容就两大项:一是沿操场跑步;二是做徒手操。这样使学生刚开始上课就失去了兴趣。因此,选择准备活动内容应力求全面,主要为学习主要教材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再围绕课堂内容,以游戏、竞赛内容等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动感的节奏,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韵律操和健美操等的音乐及内容来当作准备活动的内容,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内容,准备部分更不能一成不变,比如,我们的教学内容是测试体育中长跑成绩,我们就会要求学生自己活动,但是要把心率调整到很高才行,学生这时可以做几组加速跑,具体几组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言。

在选择内容时教师还应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客观环境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条件较差,教师可以把准备活动多安排徒手练习,但是这样就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来创造一些条件。选择内容时要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及素质水平,避免少数学生动,多数学生看的现象。内容顾全大局,要适应大多数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

总之,教师在选择内容上,应力求多样和新颖,甚至有的可以用小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进行,以便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应该适当地加大运动量和难度;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循序渐进少量安排。

二、准备活动的组织

组织队形是一堂课的主心骨,它贯穿于整堂体育课,组织好将对完成课的任务事半功倍,反之,无组织的课堂,会导致课堂散漫,达不到教学目标,严重的还会造成运动损伤和事故。

我们要确定练习的队形,队形可以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学生的人数和场地情况来确定练习的队形。队形可以采用分队、合队、交叉和蛇形等,摆脱绕操场慢跑的老模式,使学生在新颖和小兴奋中完成走跑练习。在做操时,我们经常采用四列横队站位,学生对这些固定的站位已经习惯,但如果我们采用圆形,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看见别人和自己做操,使学生感到新鲜感,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队形变化能够提起学生的练习兴趣,但变化队形需要时间,所以,要注意队形变化之间的衔接,以提高课堂教学密度。

三、准备活动的练习强度

准备活动的强度应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规律,由弱到强,循序渐进,比如,用健美操做准备活动部分,我们可以让学生做简单的步伐练习,之后再做成套操的练习,音律节凑也由慢到快。最后的练习,最好能使人体大多数的肌肉群都能参加活动,得到全面的练习,使学生感觉身体有些出汗,情绪兴奋,急切想运动。当然运动量要适量,对于运动强度不同的教材,准备部分结束时的心率要求也不同,一般心率控制在110~130次/分最合适,所以,教师应根据基本部分的强度来选定准备部分内容。

综上所述,一堂成功的体育课,准备活动是很关键的。准备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任务,因此,重视和研究提高准备活动的质量是搞好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鲍集镇包集中学)

上一篇:使用比较级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