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6 07:01:47

城乡差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刘玲(1992-),女,汉族,湖北宜昌人,武汉大学金融学本科。

摘要:党的十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阐述了城乡差异的现状,结合实际分析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并为解决差异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差异;经济;教育;统筹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比城乡,基础设施、人们生活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条件及教育水平的差异等等日益突出,且呈现差异扩大化趋势。通过对城乡差异现状的判断,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意义重大。

一、城乡差异的现状

城乡差异表现在多方面,在此,我们将从经济、文化教育两个方面来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教育上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年,而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相差足足近一倍。

二、城乡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原因。历史上,城市便是商品交易繁荣的地方,商旅往来,带动了贸易和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早期工业也是由城市首先发展起来的。伴随各大产业的发展而来的是住宅区的背向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不断扩大的城市人口对各大产业的需求增加,由此是城市进入循环发展状态。而在农村,一直以来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加之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对人们生活影响深远,因而农村对其他物品的需求很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农业发展大体沿袭传统方式,对于现在科技的要求不是十分热切,由此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科技发展程度不及城市。

(二)政策环境因素。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统筹发展模式下,城市往往更受关注。国家重点支持的各大项目,各项优惠政策偏向城市,虽然对农村也有关注,但其力度和速度远不及于城市。城市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着更多的投资,继而使投资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城市优越的就业环境让大量人员流入其中。人员从农村流出,一方面带走了大量人才,让农村失去了蓬勃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使农村更加广大的地区得不到发展,致使其维持着早时的状态。

(三)教育环境因素。教育环境的差异使得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区别。城市集中的更多的是科学文化水平高的人员,他们为城市注入无限的的生机。而农村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师资力量和教育装备远远不足,如此令农村教育陷入恶性循环。在城乡不同发展状态和步伐的作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大不相同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竞争环境使人们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与生活,他们选择不断磨练能和提高自己,如此不仅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推动着城市发展。在农村地区,竞争力远远小于城市,人们不会为了失业等问题忧心,安分于自己的生活,缺乏竞争意识,因而对于如何提高自身实力不做过多留意。

三、解决城乡差异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城乡差异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城乡差异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历史基础、政策导向、教育投资等方面。为此,要解决城乡差异,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要适当增大,开放优惠政策吸引资金投入农村。同时农村人民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兴办乡镇企业,开发旅游,推动二、三产业发展。其次,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村过多的依靠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水平是比较低的。广大农村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特色农业,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入市场机制,合理调节资源配置。在转变过程中,城乡应该互动,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员、技术,农村为城市提供所需的资源、劳动力,二者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强调教育公平。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广大农村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应该增加高素质教职人员,采用先进的教育方式,完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同时在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下,农村人口应意识到这一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波,周学.个人收入城乡差异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7):45.

[2]沈百福.义务教育投入的城乡差异分析[J].教育科学,2004(3):20.

[3]乔秀丽,周芳.我国城乡差异的区域研究[J].新学术,2007(6).

上一篇:再谈会计诚信危机 下一篇:失地农民的现状、原因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