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试验教学

时间:2022-09-06 06:15:24

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试验教学

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提出和检验都离不开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教学不变的真理。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失去了对实验的探索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老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先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从而提出多种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

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现象或亲自动手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检验理论观点,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与此同时,训练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应课内外并重。既要注重课内的分组实验教学,同时也应要求学生在课外使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拉近生活与物理的距离。

物理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物理实验教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小实验有的侧重于操作,有的侧重于设计,有的侧重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习题中的小实验则有利于对知识的验证。其特点和作用不一而足,但都切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易于取材,简单易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又紧密结合教材,通过动手、动脑,领悟到物理学习方法的精髓,促进智能结合,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另外,课外小实验,还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创新技能得到进一步锻炼,提高创造的欲望。

大气压强变化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大气压强的变化,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水直至沸腾,然后移去酒精灯,水不再吸热,不能沸腾,水的温度下降,不到100摄氏度,这时让学生用大号注射器插入烧瓶的橡皮塞往外抽气,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时再把烧瓶倒过来,用冷水浇烧瓶底部,水又重新沸腾,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物理教学应与学生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相结合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紧密联系。物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探索隐藏在物理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如:观察水中气泡上升时的体积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体体积与压强的关系。观察船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思考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养成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

学习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在观察和实验中,思维始终是积极参与的;然后通过对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活动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最后,通过应用和实践,完成知识的内化,思维和智力技能伴随着学习过程的始终。中学物理教学应适应并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也决定了物理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始,充分利用观察和实验,展现物理图景,重视表象的作用,发挥具体形象材料的功能。当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后要创造条件,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形成科学的物理概念。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语言展现艺术魅力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