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打开语文教学的生活之门

时间:2022-09-06 04:03:48

请打开语文教学的生活之门

一、当前语文教育的忧思

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存在着许多弊端,每堂课都是着重于字、词、句、篇章结构的讲授,并逐渐形成一套操作程序,如先扫除文字障碍,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分析写作特点等等,这种缺乏生命魅力的教法,死扣字词句子的公式、概念化的阐释体系相当普遍、长盛不衰。

题海泛滥日甚一日,“标准化试题”年复一年,答题技巧精而又精,批判思维、创造思维日亏月损。这种训练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它使师生变成“看见文章就想分段,看见词语就想解释”的机器,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它扼杀了师生生命中的灵气,其结果,就算学生真的积累和掌握了大量字词句,写出来的东西也能大体文从字顺,但就是满纸套话,空洞无物。

二、高考语文越来越贴近生活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贴近生活,接轨时代,引进时代的活水,富有时代气息。试题素材来源广泛,紧紧贴近现代生活。

如2009年语文高考卷传递这样一种理念:不仅语言运用题、阅读题、作文题贴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就连语言基础知识题也是如此。这无疑是在告诉考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了大语文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天然是以生活相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至于思想教育,那更是只有与生活和思想相结合才能奏效的。”刘老这番话,可谓一语中的,对于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的论述,可谓深刻透彻。又浅显明白。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突出语言思维的训练,而语言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养成是不够的,还必须打开语文教学的生活之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勤于练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只要留意,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且处处用到语文。

三、如何做到打开语文教学的生活之门

(一)阅读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1、讲读课文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把学生已有的家庭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由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到课文中来。

上《祝福》前,我在讲台上拉家常似的问学生:“同学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今年多大?”学生们莫名其妙,七嘴八舌的回答:“三十八”“四十”“四十二”,我微笑着点点头,并且在黑板上写下:“妈妈:四十岁上下”。接着我又很平和的说:“大家最熟悉的人莫过于自己的妈妈,现在请同学们做口头作文练习――描绘妈妈的肖像。”一听描绘自己妈妈,同学们既兴奋又活跃,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讲开了,“胖胖的身材”“红润润的脸庞”“黑的秀发”“打扮新潮”“穿高跟鞋”……我适可而止地打住了话题:“很好,同学们描绘得很生动,也很形象,你们描绘出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妇女的神采和风韵。”说到这里,我迅速改变语调,用低沉的语气说道:“听了你们描绘的妈妈的肖像,我不禁想起旧中国一个和你们的妈妈年龄不相上下的农村妇女。她,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是一个活物。她就是鲁迅小说笔下的祥林嫂,我们就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看看祥林嫂为什么被折磨成这般模样,最后又这怎样在过年之际,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由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学习。学生们情绪深深地感染了,课堂由活跃变为寂静,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已完全定好,学生被吸引到《祝福》所特有的氛围之中了,这节课效果极好。

2、讲读课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社会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上《包身工》前,我让学生剪辑介绍现代社会打工仔、打工妹生活的文章,把夏衍笔下的包身工与现代的打工仔、打工妹对比。使学生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更深入全面的历史认识。

语文活动与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相结合。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把班级生活“语文化”,不但让班级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使班级建设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要让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学习语文的好习惯,逐步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告时,边听边做记录,学习生动语言和优美词语;组建校园电台,开展课余广播;让学生办板报,写倡议书、申请书;纠正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语文竞赛,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把语文教育扩展到生活这块广阔的天地,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作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1、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以“我”为“圆心”,向家庭、学校、社会辐射。

例如,《我的兴趣爱好》、《我为此而自豪》、《我真想……》、《压岁钱》、《生日》、《体艺节见闻》、《来自生活的启迪》、《课间十分钟》、《球场上的风波》、《自习课的变化》、《语文课上的歌声》、《介绍一本有趣的书》、《野外写生》、《追星一族》、《学校电脑上网了!》……让学生从日常生活方面去考虑,表面看,学生生活简单、平凡,没有多大变化,实际上学生的生活五光十色,趣味盎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思考。

写作训练的根本问题,是引导学生关心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引起了欲望和兴趣,获取写作的材料,并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叶圣陶早在30年代就批评过那种把“政治家之所谋或学问家之所求”的所谓“大事”,来做中学生写作的题目,叶老认为这不是作文训练的正道,因为他脱离了中学生生活的实际。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贴近日常生活的正确导向,实在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师生们细心体味。

2、作文材料贴近生活,走向生活。作文可以校园生活、社会热点内容作题材,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解答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增智广识,寻找语文素材的活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学生的年龄都在十七八岁,那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代。他们渴望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期望在社会活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检验自己的能力。他们愿以独特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多彩的性格。去拥有瞬息万变的精彩世界。生活是源泉,文章如溪水,有校园生活就有的写。

学生常看的节目有《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科技博览》、《东方之子》、《东方时空》。看完之后可以写收视笔记,可开展评论,发表意见,真正营造了一个开放式学习氛围。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电视节目这个窗口,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进了开放的社会。

3、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

如:买菜做菜的写作活动课。让学先生实践买菜和做菜一个星期,然后组织一次美食大餐,再写作文,结果因为此次活动为写作提供的素材,真实的情景又提高了写作兴趣。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了买菜做菜的体会,将一盘盘漂亮可口的菜肴放在桌上时,还真有点“静物写生”的昧道呢!有同学还在“作文后记”中写道:“作文时,我一边想着当时买菜和做菜的情景,一边构思,买菜和做菜的兴奋与新鲜感没忘,所以才写得这么顺利。”

打开生活之门,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然后整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寻找感受的亮点,再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现这种亮点,文章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影响,才能让感受亮起来,使文章站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要打开生活之门,面向生活,更要走进生活,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才能步入佳境。

上一篇:小议“窝心” 下一篇: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