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05 09:49:02

浅议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与研究生和本科生比较,缺乏学历优势,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2011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有37.33万人,专科毕业生有19.46万人,①占52.13%。预计2012年广东省高校就业人数将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超过42万人。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多,比例大。与研究生及本科生比较,高职高专毕业生缺乏学历优势。同时我省经济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及转型升级过程波动性影响,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和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高职毕业生递增速度较快,形成较大就业压力。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呈跳跃式增长,尤其是高职高专毕业生。2007至2011年广东省专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4.35万、16.63万、17.78万、18.12万、19.46万。②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就业需求却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呈现波动性增长,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形成较大就业压力。

2.欧债危机及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波动性影响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更为凸显。一是受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影响,广东部分中小企业和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深受影响,用人需求下降,而这些企业都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对象。二是部分研究生与本科生出现与高职毕业生竞争就业的现象,而用人单位更偏好学历层次高的毕业生。三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更注重效益,在缩减岗位的情况下,对高职毕业生提出更高要求。四是现行就业政策对高职毕业生的支持和保护效果不够明显。

3.高职技能培养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仍不够高。一是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缺乏社会需求调查和充分论证。二是高职院校缺乏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技能培养条件。三是强调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缺乏通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适应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的重要因素。

4.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异。我院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职业定位不合理;部分同学薪酬期望过高;就业地点过于集中珠三角地区;就业单位选择过于集中国企、事业单位和外企。而这些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往往是高素质人才竞争集中的地方,高职毕业生完全丧失竞争优势。

5.高职毕业生就业层次相对较低,流动性大。普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层次较低,就业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高职毕业生工作技术含量低,技能学习发展空间小;薪酬待遇差;以灵活就业为主,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由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偏低,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不利于其个人工作经验积累和促进自我成长。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一)制定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

近年,国家和地区出台的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政策缺乏层次区分度。高职毕业生在高校三个层次的毕业生中基数最大,就业面向最基层。制定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很有必要。应加强政策引导:一高职毕业生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更愿意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就业,应鼓励高职毕业生合理分流;二引导高职毕业生多面向中小企业就业,实行优惠或免税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接收高职毕业生;三鼓励和引导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职进修,提供学费补助或政策支持;四高职毕业生实操能力强,更适合小规模创业,应加强创业培养,提供更多创业扶持政策。

(二)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毕业生是高等教育中最“大众化”的群体。近年,随着 “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需求高职毕业人才的企业已经从珠三角地区逐步转移到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这些地区人力资源缺乏,研究生与本科生流向较少,适合高职毕业生生存和发展。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以生源地为主要就业地,积极引导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中小企业就业,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要促进高职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必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让高职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思考职业定位,树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四)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

1.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教学改革,建设专业特色,突显专业优势。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抓好教学质量工程,促使形成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特色。

2.充分利用教学培训平台,加强专业思考训练,充分培养思考、动手等能力,开发职业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加强学生项目管理、合作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工作平台,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

3.紧贴社会需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因专业而异,对作为行业准入必须的资格证书,写入教学计划落实考取;对作为技能增值的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考取,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区域优势,与当地劳动局、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等进行密切联系,与企业共同制定以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缩短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争取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二是加强专业与行业相对应的联系,如金融投资专业加强与银行、投资企业、保险公司的联系,邀请企业人员进校授课,建立课堂实训、课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路径;三要研究实行订单式培养,探索“2+1”的培养模式。

注释:

①数据来源广东教育厅文件《关于印发的通知》。

②数据来源广东教育厅2007至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文件。

参考文献:

[1]张李源清.2012年广东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N].中国经济时报,2012-3-29[A06].

[2]李炳洪.广东理工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R].

[3]华武佳.浅析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低的原因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23):9.

作者简介:李炳洪,男,广东清远人,本科,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职业指导师,主要从事就业指导与服务方向的研究。

上一篇:辽宁省FDI的环境效应综述 下一篇:军工特色的航天物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