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玻璃门” 体验促探究

时间:2022-09-05 09:06:12

摘 要: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探究过程、参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基本实验技能操作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在生活、娱乐中体验科学、经历过程、学会探究,及时反思,深度领会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反思;深度学习;探究;体验;实践;有效教学

教师每天无数次通过教学楼的玻璃门,常有意无意地把它当成镜子,检查仪表,学生进进出出,时有嬉戏。联想到《平面镜》的教学内容及中考这方面的易错知识点,笔者决定透过“玻璃门”这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来组织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游戏、实验,通过体验促进探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生学会反思,从而深度领会学习策略,协助深化校本教研,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

探究体验1:请学生观察树荫下的光斑,用手接一接——太阳的实像。

探究体验2:请学生利用校园仪表镜观察自己的像,靠在镜子前,让喜欢摄影的学生拍下自己与像的照片——宛若双胞胎。

平面镜成像具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意识到:实验的突破口——看到像在镜后的具置。能用什么替代像就能确定像的位置?最好的代替品就是物体本身,用物体替代像进行测量。怎样探究像到镜子的距离与物到镜子的距离?以小组形式组织进行探究活动(如有同性双胞胎,更有趣),明确探究内容和方法,需要什么仪器?把课堂实验搬到实验室外,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加深体验。学生可自带或教师协助提供器材,到玻璃门前,观察、论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体验3:让甲学生作为“实物”,站在玻璃门的前面,观察自己的像,伸出手到玻璃门的后面,看能否摸到自己的像。让组内其他同学拿着一大张竖着的白纸(报纸)站在门的后面,从门的旁边伸出头,看看门后的白纸上有没有自己的像,调整位置,再观察。白纸接不到像,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这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探究体验4:利用玻璃门的透视效果,乙学生(体型、个头等与甲较接近的学生,双胞胎更好)作为“虚像”站在门后,甲指挥他移动位置,使他正好与自己的像重叠,两人交换位置,效果相同。这说明:物像是等大的,像好像是物的“复印件”。

探究体验5:乙学生始终保持站在甲的像的位置,与像重叠,确定像的具置,小组同学用直尺和粉笔画出物与像的连线。

探究体验6:让小组其他同学帮忙用卷尺测量甲、乙到玻璃门的距离,可以发现在误差范围里,物、像到玻璃门的距离相等。

探究体验7:用教学大三角板检测,可发现玻璃门与地面垂直、测物与像间距离的卷尺与玻璃门垂直,说明物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探究体验8:甲走近或远离玻璃门,自己感觉像看起来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乙学生始终保持站在甲的像的位置,与像重叠。这说明:观察的视角不同,感觉不同。

探究体验9:甲举右手,像举的是左手,甲左右移动,像(乙)也随着同步移动,这说明物像是左右颠倒的,具有对称性。

探究体验10:甲戴上帽子,感觉乙也戴帽子了(乙没戴帽子),那是玻璃门的镜面反射作用形成的虚像,错觉会蒙蔽自己的眼睛。

探究体验11:建议学生设计一张表格,将测量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录入表格,通过分析、讨论、交流这些记录后,学生可得到一致的结论:

1.平面镜成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物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5.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对称;

6.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相同。

(备注:①“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最好选择单面磨砂玻璃门;②学生观察成像时,会看到重影,对测量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室外活动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不高;③如果学生提出重影问题,可根据学生情况,引导探究重影产生的原因。)

在学生们玩兴正浓时,可以让各小组进行比赛、透过玻璃门还可以研究哪些现象?

小组答案各不相同:光的折射现象、声现象、热现象、磁现象、力的三要素、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形变的程度有关、摩擦力的种类、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大气压强的作用、惯性、功能……甚至利用玻璃门,还可以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实地考察研究自动感应门的原理,微波感应器和红外感应器的区别,也可以鼓励学生开展“门”的课题研究等等。

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顺应实现的,学生只有用心体验、亲自实践、及时反思,才能促进知识的整合、内化。利用活动课时间游戏、实验、体验、探究,一是时间充沛,学生思想上没有负担,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寓教于乐;二是小组合作交流,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促进成长;三是师生的情感交流更充分、直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从而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增加了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经历探究过程、参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基本实验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日前的中考实验技能考查来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基本实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时刻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学生的文具(如:铅笔、直尺、纸张)、玩具(如:气球、不倒翁、动力小车)、生活用品(如:茶杯、手机、自行车)及周边事物、自然现象,甚至生活废品(如:饮料瓶、易拉罐、塑料泡沫)等,使学生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娱乐中体验科学、经历过程、学会探究,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多重作用,领会深度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阿瑟.A.卡琳.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刘炳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养成的影... 下一篇: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