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博物馆:一本打开的兵团建设史

时间:2022-09-05 08:06:11

军垦博物馆:一本打开的兵团建设史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占六分之一国土,是古代东西陆路交通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兵团14个师260万军垦战士沿沙漠边缘和漫长的边境线屯垦戍边。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位于天山北麓、玛纳斯河西岸的军垦新城石河子市。这是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年轻城市,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新中国新疆屯垦戍边革命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展内容的博物馆,它是了解新疆兵团、弘扬屯垦戍边精神的最佳窗口。成立至今,已有200余万人来到了这里,兵团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辉煌历程震撼着一批批参观者的心灵。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是由“军垦第一楼”改建而成,“军垦第一楼”始建于1951年,是原农八师石河子市委办公大楼。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外观上保持了“军垦第一楼”的原貌,陈展分为6大单元,即“凯歌进疆”“艰苦创业”“激情燃烧”“三个队的作用”“再铸辉煌”和“千古之策”。军垦实物、照片、文字的传统布展方式与场景复原、微缩场景、雕塑、绘画、三维虚拟等现代布展手段相结合,生动、立体、直观再现兵团人创业之艰辛,戍边之辉煌。观众穿越展线就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走进了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

走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以大型浮雕雪山胡杨为背景的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步枪和坎土曼反映了军垦战士响应和党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军垦伟业大幕。左右两边是红旗掩映下的新疆兵团十四个师的简介,兵团人以胡杨精神,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战天斗地。

《凯歌进新疆》是部队进疆指战员不能忘怀的一首战歌,歌词重现了部队在翻越祁连山时,战士们顶着风雪前进的悲壮场景。歌曲中这样写道:“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

展厅陈展了上千件部队开荒时期用过的生产工具,简陋而原始的木犁、铁铧犁、坎土曼、抬把、爬犁子、纺车……开荒时期的拖拉机。尤其是开荒时期的生活用品:石磨、石碾、柳条编的一吨酒缸、木杵、做鞋夹板、无领军衣、棉帽、毡筒鞋袜,打了140多个补丁的军棉衣、衬衣,这些生产、生活用具都是军垦战士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节衣缩食发展生产时使用的,感动了无数参观者。

为了解决驻疆部队的婚姻问题,王震将军在请示党中央之后,决定从内地大量招收女兵进疆参加生产建设。于是湘江两岸、齐鲁大地数万名女兵身穿戎装,踏上西行的列车,投身到兵团大生产的行列。给荒原清一色的男性世界注入了温情,成为戈壁第一代母亲。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12万城市知识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新疆参加边疆建设,仅上海知青就占了将近10万人,剩余的是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知青。1965年总理在石河子总场接见上海知青代表时说“出生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总理殷切的话语,鼓励知识青年他们身穿军装,告别繁华的都市,来到人烟罕至的西部戈壁荒滩,给兵团增添新鲜的血液,注入青春的活力,带来先进的文明。

多种形式来表现陈列的主题,使用多种手段,在展示文物原件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图表、模型、沙盘、地图等,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适当地运用雕塑、绘画、场景复原、微缩场景等艺术形式和三维虚拟等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现场效果,增强展品对观众的吸引力。

大型油画《王震西柏坡请缨》,是以王震将军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主动请缨去解放新疆、建设新疆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的,油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王震将军的坚毅果敢、勇挑重担,主席对王震将军的赞赏、信任之情跃然于油画之中。3幅小型国画展示了《女兵吴素梅》在修建十八团大渠时,女兵同男兵一样从山上背石头,吴素梅绳子断了,竟然剪下长长的辫子系在布兜上继续运石块的故事。绘画手法鲜明突出主题,注重情感与精神的表达,笔不到意到、语不达而情达,令人回味。

场景复原共6处,是“露天学习”“地窝子公共洞房”“农场小院”“露天电影院”“复转军人戍边篝火”“王震办公室”。“露天学习”真实再现了军垦第二代孩子趴在矮墙上认真读书学习的情景,孩子们穿着臃肿的补丁粗布棉衣,背着母亲缝制的布书包,跟着老师边读边写,那认真学习的神态让人看着心疼。“地窝子公共洞房”还原了垦荒初期军垦战士艰苦乐观的生活,没有房屋,挖地穴居,结婚时只能使用公共洞房。这6处场景突出主题,直观、生动地还原了当年创业之艰辛,为陈列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因素,起到了照片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型雕塑“老兵歌”就仿佛是在体量巨大的岩石上雕刻着老军垦战士那饱经风霜的脸,历经岁月的剥蚀,粗糙中透着刚毅。雕塑背后刻着张仲瀚气势磅礴的五言长诗《老兵歌》,全诗32节,128行,640个字,既讲述了兵团历史,描绘了现状,又憧憬着未来,以精练生动的诗体语言总结了兵团“三个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四个力量”(经济建设、安定团结、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的成功经验。

半景画《屯垦戍边》是西北为数不多的大型半景画,配合了声、光、电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生动描绘了军垦初期,天山脚下亘古荒原上,部队轰轰烈烈大生产的壮阔场面,使参观者无不受到震撼与教育。

三维虚拟立体影片《壮歌天山》,大气磅礴展示了兵团的辉煌成就,展厅中添置多处等离子电视,滚动播放兵团的历史、先进人物、歌曲、故事等,给参观者更加直观的视觉效果。人们普遍认为红色革命纪念馆比较严肃,政治性较强,没有趣味。但军垦博物馆合理运用各种陈展手段营造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氛围,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和洗礼。

新疆兵团受命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植根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依托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1949年12月,中国人民驻疆部队接受的指令,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54年10月,驻疆部队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半个多世纪,兵团军垦战士在亘古荒原上创造了辉煌业绩,沙漠变绿洲,戈壁变良田,办工厂建城镇,从一无所有百业待兴,到今天农林牧副渔并举,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承担着“工作队、生产队、战斗队”的历史使命;是维护新疆稳定,巩固边防,繁荣新疆经济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三大作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不仅铸就了兵团伟大的事业,而且铸就了令人瞩目的兵团文化和军垦精神。

上一篇:印度、吉尔吉斯斯坦:两个拯救羊毛的案例 下一篇:三问羊绒衫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