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当得利制度

时间:2022-09-05 05:47:57

论不当得利制度

【摘要】作为民法理论中债的发生原因之一,不当得利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法律中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规定过于简略而且实用性不强,鉴于此本文试图对不当得利制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

【关键词】不当得利;现状;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112-01

一、不当得利制度概述

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根据而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有损失的事实。由于该项利益的取得缺少法律上的根据,并且其取得是建立在他人受有损失之基础上,依照法律规定,利益的享有人应当将该项利益返还于因此而受有损失的人。在这一事实中,无法律上根据而取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受益人,负有向对返还不当得利的债务;受有损失的一方称为受损人,享有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的债权。

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在于取除受益人无法律上根据而自受损人处取得的利益。

二、我国不当得利制度之不足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中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对不当得利制度作了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抽象的法律条文进行了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1条规定:“返还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和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我国现行法律对该制度规定的如此简陋而且生涩,让人有点费解,并且可操作性不强。

(一)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和返还方法规定不合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可以得知返还的标的是所受不当利益,返还的方法是返还原物和原物所生孳息。传统大陆法系的观点认为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为所受的不当利益,对于返还的方法则以原物返还为首选,如原物不存在或返还原物已不可能,则以价额返还为补充。对比我国与传统的大陆法系的观点可以分析出我国的现行规定不太合理。我国的法律规定:“利用不当得利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和管理费用后予以收缴”。该条规定实为公权力对私权利不当干预的情形,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与私法自治的原则相违背,所以该司法解释根本就没有法理依据。

(二)法律效力未区分受益人的主观心态是善意抑或恶意

传统大陆法系的观点认为对于善意受益人以既存利益为限仅负返还现存利益的责任,如果所得利益已不存在,那么就免负返还责任;而对于恶意受益人不论其所取得的不当利益是否存在也不论其所取得不当利益的原因为何均要求受益人返还,对于恶意人利用其所取得的不当利益而取得的利益以及所受利益的利息应该返还。但是从我国现行的法律的条文可以看出善意与恶意均负同等的返还责任,这显然与法律的本旨相违背。

三、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

前面对我国现行的不当得利制度进行了解读,下面笔者就我国将来制定民法典时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定位

不当得利作为债权请求权之一,在我国未来编撰的民法典中应列于债权篇总则中,并且设一条文规定债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法律事实发生,同时将不当得利制度与合同、侵权行为等并列在债权分则中。

(二)不当得利制度在制度内容上的设计

大陆法系对于不当得利制度具有详实的规范,如《德国民法典》具有11条法律条文、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设有5条法律条文,而我国对于不当得利制度仅限于《民法通则》中的一个条文和最高人民法院的一条司法解释。不当得利制度包括不当得利法律事实与不当得利法律效果两个方面,所以在不当得利制度的内容构造上应从这两个方面展开。

1.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造。不当得利是法律事实的一种,此种法律事实由四个法律要件构成,即一方受利益;一方受损失;无法律上原因;受益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不当得利可界定为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有损失。在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造上应就所受利益形态以及因果关系作明确规定,即规定所受利益仅指财产上的利益,而不能包括精神上的利益;因果关系须就客观事实认定,只要他人的损失是由取得不当利益造成的或者没有不当利益的取得他人就不会有财产上的损失,就认定利益与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2.不当得利法律效果的构造。不当得利作为法律事实的一种是产生不当得利之债的原因,不当得利法律效果也就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部分应包括返还的标的、返还的方法、返还的范围、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排除等内容。在返还的标的上,应对所受利益予以规定,其包括原受利益及基于原受利益而更有所取得之利益。在返还的方法上,以原物返还为首选、价额返还为次要。返还的范围应区别对待,善意受领人减轻其返还责任即仅应返还现存利益,如果现存利益已不存在,则不负返还责任;而对于恶意受益人不论其所受利益是否存在,也不论该利益毁损灭失的原因为何均要求受益人将其多受利益返还给受损人,如果受益人所受利益小于受损人所受损失,那么受益人应赔偿受损人损失与受益之间的差额。在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排除上,应明确列举得以排除的情形,即不法原因给付、道德义务的给付、讼时效届满后的债务清偿。

参考文献: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曲可伸.罗马法原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3]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4]梁慧星.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上一篇: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医药食品网络交易监管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