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05 03:26:15

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额由最初的50亿美元增长至05年的1000亿美元。韩国是辽宁省第四大贸易伙伴国,辽宁省与韩国的贸易额由1995年的9.4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49.41亿美元,10年间增长424.58%。韩国是辽宁省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对韩贸易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辽宁省的贸易结构优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对韩国贸易的健康发展便成为辽宁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表明,产业内贸易代表了贸易发展的更高境界,在缓解贸易摩擦、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都显现出优于产业间贸易的特征,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更利于双边贸易的良性互动。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辽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揭示双边贸易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更好地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目前关于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中韩产业内贸易发展作过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这些研究的结论并不见得适用于指导辽宁与韩国贸易的具体实践,因而并不影响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现状

韩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对韩贸易中辽宁省在全国的地位不可忽视。在1996年―2005年的十年间,辽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①一直保持在0.5②左右的临界水平,期间有所下降,但是总体可以看到上升趋势。在2000年以前,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在0.5以上,若以此为界,则这段时间双方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2000年以后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样的结果仿佛是与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结构也日趋合理的推断不甚吻合。

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见表2),1996-2005年间,双方0-4类③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而第5-8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大。这一情况与制造业一般比原材料产业和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高的特征基本相符。在指数较大的5-8类产品中,5、6、7类产品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代表资本和技术密集的5和7类产品上尤为明显。代表劳动密集的第8类产品呈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在辽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正在逐渐被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所替代,这个发展趋势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是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和贸易结构优化趋势的。

为什么分类测度后辽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情况比较乐观,而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却在2000年以后一直小于0.5的临界值呢?本文将从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入手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对策建议。

二、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构建模型

过去30多年的研究基本将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划分成两大类: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征因素。国家特征因素包括人均国民收入、一体化程度及地理因素等;产业特征因素则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国际直接投资等。据此,本文拟选取以下几个影响因素作为实证检验指标:人均国民收入,区域经济联系紧密度,规模经济及国际直接投资。以上述四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辽宁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为因变量构建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计量模型:Y=ee×X1β1×X2β2×X3β3×X4β4×eE。

在这个式子中,Y代表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用二者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示;X1表示辽宁省人均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X2表示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代表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X3表示韩国对辽宁省的FDI实际值,代表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X4表示韩国与辽宁省的贸易总额,代表贸易联系紧密度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ee代表其他因素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eE代表随机变量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将上述等式两边取对数使之变换为线性函数,得:

lnY=e+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E

用此式作为回归方程模型对辽宁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对这四个因素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程度做以判断。经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回归运算,得到初步结果为:

可以看出,四个影响因素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方程拟合度还算好,R2=0.69。但是很明显,X2和X2(规模经济和FDI)两个因素很难通过检验,对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解释力度不够,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相关性很小。鉴于此,本文将把规模经济和韩国对辽宁省的直接投资额这两个因素从建立的模型中剔除,那么回归方程变为:lnY=e+β1lnX1+β2lnX2+E。

保留辽宁省人均GDP和辽宁省与韩国贸易额两个因素后,用上式作为回归方程模型再对辽宁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分析。经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的回归运算估计,得到结果为:

根据表格能够看出,虽然剔除两个解释变量后方程的拟合度没有明显提高,但是T检验和F检验的结果都有所改善。人均GDP和双边贸易额这两个因素都通过了检验,证明它们对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贡献程度:辽宁省人均GDP与辽宁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正相关,人均GDP增加1%,产业内贸易增长1.275%;而辽宁省与韩国双边贸易总额对产业内贸易发展起了反作用,双边贸易额提高1%,产业内贸易下降1.274%。

(二)检验结果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能够看出,在辽宁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正效应,辽宁与韩国的双边贸易额呈现负效应,韩国对辽宁省的实际FDI额和由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所代表的规模经济则分别呈现出不太显著的负效应和正效应。

1.人均GDP与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关系符合理论分析的结果。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收入水平增长,会带动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贸易的新一轮增长,这种增长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对于辽宁省与韩国的产业内贸易来说,这种带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两者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在最终产品的需求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两地人民对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而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耐用工业制成品的需求逐步提高。中国的经济建设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与韩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辽宁省来看,与韩国的人均GDP差距在逐年减小,据统计资料显示,韩国的人均GDP由2000年的10890.09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8015.22美元,辽宁省的人均GDP则是由1472.13美元增长到2372.88美元。从增长速度来看,韩国由5%到现在的10.5%,辽宁省由2%到19.8%,由此看出辽宁省与韩国的经济发展的差距在逐渐减小,而经济增长对产业内贸易提升的推动作用就是这种差距的缩小体现出来的。

2.从理论上来讲,两国(或两个经济体)贸易往来越紧密,产业内贸易规模越大,因为经济联系越发紧密,可以使人们的需求模式和消费行为在日益密切的文化和经济交往中发生同化,为差别化产品提供需求条件。但是从回归结果来看,辽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没有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增加而提升,产业内贸易与两者双边贸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与基于理论的预期不一致。如果说产业内贸易代表着双边贸易发展的更高境界,那么随着贸易额的扩大,产业内贸易指数呈现减小或不显著正相关的特点,恰恰说明了贸易发展的层次没有随着贸易量的增加而提升,说明贸易分工的层次并没有提高。值得指出的是,一些中韩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得到了两国贸易额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与本研究的结论并不矛盾。因为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在全国也不属于前列,所以国家样本的特征与辽宁省的特征未必一致。

3.规模经济和韩国对辽宁的实际投资这两个因素,从回归效果来看,对产业内贸易并无显著影响。总体上来讲,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关系比较模糊。因为国际直接投资既可能成为一种贸易替代或贸易互补型的行为,也可能成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活动。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同样是不确定的,它对产业内贸易增长的正效应可能会由于差异产品的种类减少带来的负效应所减弱。

四、对策建议

(一)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在辽宁省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推动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力量,但是现阶段,辽宁省的加工贸易程度较低,主要是基于产业内的垂直分工,对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贡献较小。因此,加工贸易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加强监督,引导、促进加工贸易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型。今后辽宁省的加工贸易重点应放在重点产业,这种重点产业应具有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能够引入技术创新和生产创新。同时要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增强产品的水平差异化优势,促使产品向高科技、精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方向转化,不仅提高产品的结构升级,还可以获得产品价格优势,提高竞争力,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二)提高引进韩国FDI的档次

韩国在辽宁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餐饮娱乐业和其他劳动密集型行业,对辽宁经济发展急需的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等投资较少,尤其是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亟待解决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造参与不多。另外,投资规模主要以中小型投资为主,投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取得廉价劳动力、进行原材料采购。这样的投资结构显然不利于加强双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目前的现实来看,韩国垂直一体化的投资对于辽宁省获得资本和技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吸收韩国水平一体化的投资应逐渐成为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能力,从而增加与韩国之间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此来加强双方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培育规模经济,实施规模经营战略

现在辽宁省好多产业都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市场集中度低等弊端,这些都是阻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应当鼓励企业合理并购,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引导企业更多的注重和追求规模经济效应。仅仅企业规模上的扩大并不一定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实施规模经济战略更要以生产工艺和技术上的进步为基础,通过经济规模的有效变动来谋求专业化生产,在某些产品上建立规模经济优势,促进辽宁省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指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用IIT表示。

②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0.5则视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低于0.5则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③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将各种产品分为九大类:[0]食品及活动物,[1]饮料烟草,[2]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4]动植物油脂,[5]化学制品,[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器及运输设备,[8]其他制成品,[9]未分类商品。

参考文献

[1]范爱军,李丽丽.中国与韩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8)

[2]林琳.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6,(1)

[3]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东南亚纵横,2004,(6)

[5]岳昌君.遵循动态比较优势――中美两国产业内贸易对比实证分析.国际贸易,2000,(3)

上一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控制物价水平效果的实证... 下一篇: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与FDI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