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杯 为了回家的脚步不再沉重

时间:2022-09-05 02:44:37

挂杯 为了回家的脚步不再沉重

2004年11月18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黑色星期四”。这天晚上,我的三口之家爆发了空前激烈的“家庭战争”。“激战”之历史原因:多年来,我体内酒精积蓄过多;直接原因:当日,我体内酒精浓度超标。

一天的郁闷。下班回家的路上,主要是斟酌“求和”的台词儿。到了家门口,心中忐忑数十秒,才沉重地掏出钥匙……

何故忐忑?说来话长。

我与妻子连理20余载,相濡以沫。女儿出生前,只有一个“贤妻”头衔的妻子,对我这个生活能力颇差的“大男孩儿”呵护有余,但从无怨言。唯一让她经常牵肠挂肚的是我在外不慎喝多了酒,损害身体,得不偿失。不过,那个时期,妻子对我规劝时多,处罚时少。20年来,我的酒量和酒局时增时减,酒德和酒风经久不变。为此,妻子从担心到不放心,直至心有余悸而无良策。终于到女儿上了学,明白了一些事理,并与她结成“统一战线”后,才正式对我喝酒的问题作了“政策性规定”:非特殊需要不得喝多;所谓喝多,也必须以不失态为标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年来,我很少被“查办”,皆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酒后拖延回家时间,减轻“失态度”;把酒局安排在午间,延长“发作期”;回家后少说话,尽量态度好……

不过,话说回来,我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对策”,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在一个单位干了20多年,从杂志社到报社,从报社到出版社,从编辑到主任,从主任到副总,又到总编辑。朋友多了路子宽,同时知道我能喝酒,知道我喝酒不耍滑的人也多。在系统内,上到部长、司局长,下到科长、办事员,都知道我这点儿“底”。需要的时候,不喝行吗?好意思吗?推得了吗?对领导,要讲尊重吧;对朋友,要讲义气吧;对同事,要讲……那对关爱我的家人呢?出门在外,面子不能丢。回家挨批,有时也委屈。只能如此,但愿别“栽”……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2003年下半年,我终于到了“不收拾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连续两次酒后不辨南北,丢了成串的钥匙,逼得家里不得不换了防盗门锁。为此,严肃认真的“家庭帮教会”和苦口婆心的“家庭研讨会”相继召开……

11月,是我和女儿的生日,我4日,女儿11日,按农历,是同一天。以往我们都 是“合二而一”过生日。可这次情况特殊:女儿每逢星期四晚上有无法改变的课程安排,而4日和11日又恰好是星期四。无奈,作罢。到了11日下午,我正因不能在女儿 16岁生日当天为她的“花季”首日做点什么而坐立不安时,进来一个电话:几个朋友为了一个图书选题,约我晚上聊聊。

这天心情不错。聊完了工作聊友情,聊完了友情聊生活,聊完了生活……聊着聊着,不经意中,酒精度超标了。

不怕读者笑话。那天是怎样离开酒桌,怎样回家,回去以后怎样表现,说了哪些对“家庭建设”不负责任的话,等等,等等,全然无印象了。次日醒来,只见女儿含泪背起书包上学,妻子面带愠色,愤然出门去上班。我傻傻地站了足有5分钟,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晚,我静候“家庭会”的召开,却迟迟不见“通知”。我知道这关难过,硬着头皮,不管别人听与不听地口若悬河作“检查”,不管别人信与不信地信誓旦旦发“毒誓”,不管效果好与不好地扯下脸皮耍“赖皮”……直至说出了“以后再喝酒,出门就让汽车撞……”后边那个敏感的字还未及出口,女儿便忍不住哭出了声。

妻子大概是被女儿感动了(当然也包括还没有把我列为“敌我矛盾”,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为了“挽救”我),猛然甩出一句:“说什么都没用。看行动吧!”我如释重负。不过,我这次真是受“教育”了:“你们都是为我好,为这个家好。我再不知好歹,就不算人!”

说到这里,读者觉得够了吧?可是,万万想不到,仅隔一周,也就是11月18日,我竟干了一件“不算人”的事:又喝了。虽没上次喝得那么多,但是,打个比方,就好比是刚刚因为“扰乱社会治安”被教育过,又去“聚众闹事”了。

回过头来说11月19日。

到了家门口,心中忐忑数十秒,才沉重地掏出门钥匙……

“冷战”仍是“正在进行时”。

“冷战”比“激战”更难对付啊!

没人说话,我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一周前的那几个“不管”,是不行了。女儿在做作业,不能影响;妻子躺在床上休息,也许血压又升高了,不能打扰……

我感觉,我就像个早晚要判刑的犯人,等着提审一样。小心翼翼地刚往客厅的沙发上一坐,就发现了放在那里的一本2004年12期(上半月版)《家庭》杂志(《家庭》杂志,是我家的必读报刊之一)。已然翻开的第13页,醒目的标题是“痴情傅彪:濒临绝境何须一声叹息”。我读下去,并记住了几段文字:

“银幕上生龙活虎、正值壮年的彪哥,怎么一下子就到了肝癌晚期呢?”

“一次,他为了与竞争对手争一份户外广告,竟然在‘喝酒竞争订单’的较量中把自己喝趴下了……”

“为了能拿下那份订单,他一口气喝下了八两多白酒,喝着喝着就睡着了……”

“由于不得不在酒桌上应酬,承受‘顶债’和被追债的精神压力,加上过度劳累,傅彪于1995年患上乙肝……这为日后患肝癌埋下了隐患。”

电话铃响,是女儿的同学打来的。从这个同学的问话中我得知,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儿曾于课间独自躲在操场的角落里哭过……

我的心受到无可名状的强烈震撼,眼泪不由自主地滚落下来。女儿轻轻地走过来,抱住了我的头。女儿真的长大了。女儿说,咱们谈谈吧。我点头:“你说吧。”

女儿说,从我开始记事那天起,我就一直觉得我们家是一个特别好的家。我在蓝天幼儿园的时候,哪个老师不说我有福气呀!我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年年被评为“好家长”,爸爸还出席过北京市的“好家长”表彰会。我多自豪呀!上初中的时候,所有的同学都认识我的家长,都说我的家长因为爱我而爱我所在的班集体和我所在的学校。我为爸爸妈妈的这种“爱屋及乌”多有面子呀!我从心眼里爱爸爸妈妈,因为你们对我好,你们之间也特别好。不过,我也有自己的心事儿―爸爸爱喝酒,而妈妈不愿意爸爸多喝酒。小的时候,我没在意。自从爸爸那次因醉酒丢钥匙以后,我就觉得这是个“事儿”了……其实,爸爸你可能不知道,我特别不愿意看到家里出现半点儿不和谐。我的同学中有不少单亲家庭,也有不少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家庭。听说,人家都是为了别的事儿,都是大事儿、重要事儿。可咱们家却是为了酒,值不值呀?为此,我曾单独和妈妈谈过。妈妈说,爸爸其实挺不容易的,从老家的大山里来到北京,全靠自己努力,才熬到现在这个样子;爸爸其实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喝酒把握不住;爸爸其实是个好人……妈妈还说,现在爸爸年届半百了,应酬又多,喝酒时再不注意,特别容易出问题。不像年轻的时候了……

其实,妈妈最担心的是爸爸的身体。妈妈说她的朋友中就有人也是正值壮年,晚上喝酒后蒙头大睡,第二天早晨再也没能醒来……妈妈还说,报刊上宣传得也不少吧,名人洛桑、牛振华,都是醉酒出事儿。怎么那么巧呢?11月18日,我和妈妈刚读完傅彪的故事,爸爸就“载醉而归”了。其实,妈妈说,不是一点酒都不让喝。我和妈妈都明白,爸爸一个男人,一个朋友很多的男人,一个当着一家出版社总编辑的男人,应酬的事儿能少吗?为友情喝,为高兴喝,为办事喝,都少不了。可是以后千万别喝多了。爸爸你说,为酒影响家庭和睦,值吗?更何况,妈妈首先想到的是你的身体呀!再说了我们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万一有点事儿,也扛不住呀……

我静静地听女儿说着,“灵魂深处”在“爆发革命”。

女儿说完了。我说,让我想想。其实,有什么可想的呢?!

女儿说到这份上我不能再说什么了。是我把妻子的心伤透了,是我把女儿也伤害了。不然的话,我们这个从来都被别人视为模范的家庭,怎么会出现“激战”?才16岁的女儿,怎么会说出这么深刻的话?!

想着想着,脑海中突然浮出几句五言:“滴酒泪千行,半盏断肝肠;曾经伤肺腑,挂杯且从良。”

伴随着一种“想通了”的轻松,我取出笔墨,把这首打油诗抄在宣纸上,又镶在镜框中……

上一篇:敬酒、罚酒何以“三杯” 下一篇:在日本京都品茶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