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互通立交设计方案论述

时间:2022-09-05 12:07:21

龙潭互通立交设计方案论述

摘要:通过对龙潭互通立交设计方案的论述,总结并分析了单喇叭互通立交设计的一些要点和技术要求。

关键词:龙潭互通立交 方案 设计要点 技术要求

Abstrac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Longtan mutual interchange design schem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some of the design point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ingle trumpet interchange design.

Keywords:Longtan interchange; scheme; design essentials; technical 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 言

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揭西大溪至博罗石坝段为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第二横”(汕头至湛江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主要涉及揭阳、梅州、河源和惠州四市,路线全长全长约164.634 Km。龙潭互通立交位于K92+837.816公里桩处,地处揭西县龙潭镇北侧,与省道S335相接;主要服务于揭西县城北、龙潭、南山、灰寨等乡镇。

1互通立交形式的确定

1.1 交通量分析

本项目交通量采用“四阶段”预测方法,通过对趋势型、诱增型和转移型交通量进行分析,确定本测段各特征年(2014年、2019年、2024年、2029年和2034年)交通量分布状况。根据右图可以看出,本互通立交总的转向交通量为7570pcu/d,整体转向交通量较小,其中地方往返汕头方向交通流略大。

图1交通量示意图

1.2 互通立交型式的选定

根据交通量预测情况,省道S335与本立交主线相交,其左转弯车流量较小,收费道路上只需设置1个收费站,因而采用单喇叭互通立交,能满足行车要求,且工程经济合理。

单喇叭互通立交分为A型和B型,根据交通量分析,驶出主线的交通量与驶入主线的交通量之比为1.92:1,并从行车安全性考虑,本互通立交宜采用A型。

注:图中所示数字为2034年小时交通量,单位:标准小客车/日。

图2互通立交型式

1.3 计算行车速度的确定

本互通区内主线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采用120km/h计算行车速度设计。

匝道计算行车速度的确定,关系到立交的几何形状、各组成部分的尺寸,以及视距、超高等因素。合理地确定匝道计算行车速度是充分发挥匝道功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技术标准和设计原则,C匝道设计速度为50km/h,其余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

2互通立交设计要点

2.1 横断面布设

本立交为A型单喇叭,B、C、D、E匝道采用单车道匝道形式,匝道设计线为行车道左侧边缘线位置,路基宽度8.5m,其中:左右两侧土路肩分别为0.75m,左侧硬路肩1.0m(包括左侧路缘带0.5m),行车道宽3.5m,右侧硬路肩宽2.5m(包括右侧路缘带0.5m)。

A匝道AK0+405.218~ AK0+760.518段部分采用双向双车道匝道形式,匝道设计线位置为中央分隔带中心线,路基宽度为15.5m,其中:左右两侧土路肩分别为0.75m,左右两侧硬路肩均为2.5m(包括两侧路缘带分别为0.5m),左右行车道宽均为3.5m,内侧路缘带50cm,中央分隔带1m。

2.2 平面设计

本立交主线最小半径为1500m,主线立交范围:K92+100―K93+500,长1400m。

本立交匝道最小半径60m(E匝道),匝道总长2141.548m。

本立交主线侧出口匝道采用直接式减速车道,减速车道长不小于145m,渐变段长100m;入口匝道采用平行式加速车道,加速车道长不小于230m,渐变段长90m。

匝道平面主要设计参数详见表1:

表1 平面设计参数

2.3 纵面设计

立交范围内主线最大纵坡上坡为1.85%,下坡为0.763%;最小凹曲线半径为20000m。主线纵断面设计高程为中央分隔带边缘。

本项目上跨A匝道。匝道最大纵坡上坡为3.484%(C匝道)下坡为3.496%((B匝道)。A匝道纵断面设计高程为中央分隔带边缘,其余匝道纵断面设计高程为平面设计线位置高程。各匝道纵断面指标满足行车要求,平纵组合良好。主要设计参数见下表:

表2 纵断面设计参数

2.4 超高加宽设计

主线和各匝道中,行车道和硬路肩设置相同的横坡,无超高情况下行车道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4%。主线和A匝道超高方式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其余匝道超高方式均绕设计线旋转,主线最大超高横坡为4%,匝道最大超高横坡为6%。

匝道的加宽采用线性加宽。其公式为:

Wm=(Lm/L)・W

式中:

Wm C中间点的加宽值(m);

Lm 至中间点至加宽点的长度(m);

L C加宽全长(m);

W 至加宽全值(m)。

本互通横断面布置情况见表3:

表3横断面设计参数

2.5 收费站及平面口设计

收费广场位于匝道上时,平曲线半径≮200m。纵坡应≯2%,当受地形或其它特殊条件限制时,≯3%。收费广场的竖曲线半径位于匝道上时,竖曲线半径应>800m。收费广场的横坡为1.5%~2%。收费广场中心断面至匝道分流点的距离≮75m;至被交路平面交叉的距离应≮150m。

本互通立交收费站设置在A匝道直线上。纵坡为0.586%,收费广场横坡为2%。收费广场中心至匝道分流点的距离为144m,至被交路平交口距离为240m。本互通立交收费站设置合理,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本立交设置一处平面交叉,位于A匝道的AK0+000处。A匝道AK0+000处与省道S335相交,省道S335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60km/h,路基宽度16m,在平交口范围内A匝道为直线,纵坡为0.5%。省道S335在设计范围内暂无近远期拓宽计划,故该处平交按现状路幅宽度进行设计。

3结 语

通过对龙潭互通立交的设计总结与分析,本人体会到做好单喇叭互通立交设计,首先应满通量的需求,并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选取合适的互通立交位置,并确定合适的互通立交形式,以及各匝道的计算速度。然后结合行车安全、舒适性和工程造价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互通立交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设计。以上是本人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2] 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S].

[3] 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上一篇:浅谈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楼房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