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材料的情感性研究

时间:2022-09-05 09:10:40

区角活动材料的情感性研究

摘 要: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材料回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那么怎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我们该怎样利用和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环境材料对儿童的发展价值。我们不仅关注活动材料的外在因素,而且细致地思考和研究材料内隐的情感因素。

关键词:区角材料;儿童教学;游戏行为;思维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5-02

不同的材料蕴涵不同的价值目标,不同的材料回萌发儿童不同的游戏行为和思维创造。那么怎样的材料更能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我们该怎样利用和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环境材料对儿童的发展价值。我们不仅关注活动材料的外在因素,而且细致地思考和研究材料内隐的情感因素。

材料承载了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理应成为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不能吸引幼儿参与互动的材料,即使蕴含了再多的教育目标也是空中楼阁。那么怎样的材料才能使幼儿产生较为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呢?《纲要》倡导以积极的情绪推动儿童的认知学习,这是因为情感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我们也认识到儿童的学习充满着情感色彩,生活性的,情景性的环境材料更能激起儿童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是儿童积极建构的动力和支持力量。于是,我们在幼儿的生活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在选择和制作区角材料是尽可能融入幼儿经历过的生活素材,将环境材料生活化,赋予物化的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情感意义。

一方面,材料所表现的情感必须是真实的,是幼儿充分体验的,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幼儿社会活动,情感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它又不应仅仅是复制生活,而应高于生活。

一、生活原生态

我们直接劫取了生活中的一些内容和状态,将幼儿经常接触的,熟悉的有关人,物,事延伸到活动区域,这是区角犹如幼儿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延续,显得亲切和自然。面对那些熟悉的,亲切的事物,幼儿已不仅仅是操作了材料,而是再次经历了生活。这时,材料除了在外形特征上对幼儿的视觉吸引外,它所承载的情感内容成为一种更大的学习动力,令幼儿产生共鸣,从而引发,保持幼儿较稳定的互动兴趣。幼儿年龄越小,情感因素影响越大。

案例一:照片上分别是幼儿园活动室,景物,孩子,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中二班的ZZ拿了两张照片和记录纸,去寻找照片上的内容。第一张照片是幼儿园活动室的门,“这是哪个班的活动室呢?”ZZ有些犯难。她仔细看了看,看见照片中的门上画了个大苹果。“会不会是小班弟弟妹妹的活动室呢?”ZZ就从三楼来到了一楼,果然在一楼看到了弟弟妹妹的活动室门上有大苹果。ZZ高兴极了,连忙在记录卡上画了个小苹果。第二张照片是幼儿园的一个老伯伯,他经常拿工具肩扛梯子在幼儿园忙碌着。该去哪里找老伯伯呢?ZZ找了好一会都没有找到。“会不会在新楼呢?”ZZ来到新楼继续找,还依次张望各活动室,终于看见老伯伯在图书室里修柜子。ZZ有些高兴也有些紧张,鼓起勇气慢慢走到老伯伯的身边,轻轻地问:

“老伯伯,您叫什么?”

“我叫宿伯伯。”

“您是干什么的?”

“我为小朋友修理桌椅,你们班里的门窗,都是我照管。”

“宿伯伯再见!”

告别时ZZ的嗓门已经是亮亮的了。

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些看似平凡却有意义的内容,能使区角活动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生活,同时也可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活动中去,其蕴含的情感性特点不仅维系了幼儿的活动兴趣,也大大丰富了幼儿的情感活动,促进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从教育者来说,反映生活原生态的材料具有取材便利,易于制作的特点。

二、生活变奏曲

我们将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整理和设计,突出情感色彩,帮助幼儿有意义地模拟生活。由于它不是简单地重复生活,而是生活的再认识和在创造,因此幼儿必须在熟悉的情境中重新思考如何生活。对生活的理解,热爱以及对生活中有关问题的关注将支撑他们的活动兴趣,挑战他们的活动能力。

案例二:制作合影。材料合里有许多幼儿,教师的单人照及制作,装饰相架的材料。菲菲和真真都准备制作一个漂亮的相架。菲菲先找到一张自己的照片,放在相架底板上。“和谁合影呢?”看见旁边的真真,菲菲随即找出真真的头像,小心地排在自己头像的左边。真真说:“我和老师合影吧。”便把自己和老师的头像紧紧地摆放在一起。两个孩子仔细地剪好头像轮廓,用胶水将头像贴在相架底板上,然后选了一些漂亮的彩纸在相架四周摆弄着,还不时地小声商量。游戏结束时,窗台上竖立起了新的相架。菲菲和真真一边欣赏精心制作的“合影”,一边得意地笑了。

游戏中即有幼儿了解的生活情境,也有他们尚未经历或需要经历的情境。这一切组成幼儿生活的变奏曲,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生活。这类游戏选材很便利,考验的是教师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三、生活中的童话

生活给了我们启发,给了我们灵感,也给了我们一颗博爱善感的心。我们发现,活动材料显现童话般的色彩时便具有了真善美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设计材料时赋予材料以童趣,使原本无生命,无情感的物体瞬间鲜活起来,表达对帮助,友爱,关心等情感的渴望,它们吸引着幼儿,激发他们互动愿望,从而对他们产生影响。

案例三:绕毛衣。制作区里,桌上整齐地排列着几个水杯模样的硬纸筒,纸筒上端分别粘着小朋友的照片,就像一群可爱的小矮人,一旁的小篮子里装满了一团团五颜六色的毛线。心怡被有趣的小矮人吸引住了,看看这个,摸摸那个,还给小矮人排队。“天气冷了,该为他们穿上毛衣了。”心怡开始为贴了好朋友彤彤照片的硬纸筒绕毛线。“给彤彤穿件什么颜色的毛衣呢?”她在篮子里挑了一团红色的毛线,沿着彤彤的脖子一圈一圈的往下绕,中间还加了一段黄色和蓝色。不一会儿,“毛衣”绕好了,她高兴地问彤彤:“你喜欢吗?”“喜欢,谢谢你!”得到同伴的赞赏,心怡很高兴,“强强,我也为你绕件毛衣好吗?”

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一些基本技能,原本有些单调乏味。但有了“好朋友”的照片,它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对同伴的关心使幼儿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情感,在剪和绕的过程中他们有意无意地感受到爱心的付出,这种感受驱使他们专注游戏,企盼结果。可见趣味游戏能赋予材料丰富的情感,受到幼儿的关注。

情感是一把金钥匙,它能打开人的心灵之窗。材料有了情感,如同有了生命,可以互动,可以对话,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上一篇:班主任在生活中对初中生的安全教育 下一篇:关爱留守儿童的点滴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