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时间:2022-09-04 12:31:04

探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策略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不论是对教材编者提出的选文要求,还是对学生提出的文体阅读的要求,都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够的思考空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等就是破解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224-01

一、问题的缘起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不论是对教材编者提出的选文要求,还是对学生提出的文体阅读的要求,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不仅如此,逐条细读课标中的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不难发现: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是从阅读兴趣和主要内容的把握等方面对文体加以关注,而第三学段时把有关文体的几个目标整合成一段话进行表述,明确界定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以及简单的非连续文本四种不同文体的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相应的阅读方式。由此看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系列问题不可等闲视之。下面从四方面简述阅读教学的问题。

二、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放手"学习。学习一篇课文,一开始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每句话都读通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俗值浠蛄系上下文自己理解。低年级学生通过充分地读,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中、高年纪学生可以根据年龄段要求,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存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会有基本保障。每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是很重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阅读课文《七色阳关》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夏天的一个午后,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忽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大雨哗哗哗地下起了。(多媒体出示画面)过了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又露出了笑脸。你瞧,小青娃狐狐狐地口若歌蝴出来了,小鸟、小蝴蝶也飞出来了。他们在一起欣赏着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可是,不一会儿他们就争论了起来。他们在争论什么呢?”

故事一讲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时,学生们已对太阳光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退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课堂教学上,很多教师不是以“讲”,就是以“问”来挤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在空间上入手,要努力克服过去教学中设计系列问题,一步一步进行训练的做法。要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两个中心问题。每篇课文都设计一二个有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才会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就有利于开辟自主空间。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我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你读我听,我读你听;

2、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作共同交流并解决;

3、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

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课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四、要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提升学生阅读教学的质量离不开阅读的实践,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实践活动全面地认识,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阅读实践。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特点,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来对课文进行预习,这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质是老师引导下的阅读实践,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对学生开展必要的阅读点拨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也只有加强自身的实践阅读,自身的综合素质才可以得到发展和提升。比如,理解字词句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其阅读能力也必然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同时,要鼓励学生创造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不同,因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而旦有利于加快对文章理解的进程。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郑人买履》时,学生问:“郑人在买鞋前为什么要量自己的脚呢?”“郑人为什么在拿到鞋后反而还要跑回家去拿尺码呢?”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又问:“郑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人,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有了这样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就会动活拨起来。

结语: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以便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窦桂梅.窦桂梅教你阅读[M].长春:吉林人学出版社,2009.06.

上一篇:调动小班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积极性的策略 下一篇:利用线段图解决分数问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