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泰纳线”

时间:2022-09-05 07:41:13

中、俄石油管道的构想最早在1994年由俄方提出,经历了“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3套方案多次变更的周折,终于在2009年4月由中、俄两国政府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将“泰纳线”作为最终方案确定下来。

1994年,俄罗斯主动向中国提出铺设俄、中石油管道的建议。于是,在中、俄两国政府的认可下,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开始谈判。按中、俄两国最初的设想,这条即将开工建设的石油管线会有一个与中国城市大庆相关的名字———“安大线”。中、俄当初的共同想法是,这条石油管线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进入布里亚和国,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经过赤塔州,进入中国,直达大庆。“安大线”有1/3铺设在中国领土。

然而,经过了9年谈判,“安大线”方案在2002年年底突遭变故。由于担心中国控制东亚能源供给权,日本极力反对“安大线”。2002年年底,承担“安大线”管道技术经济论证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突然声称要放弃“安大线”,改修一条从东西伯利亚经过远东地区到太平洋港口的石油管道(“安纳线”)。

“安纳线”全程都在俄境内,是俄国内石油管道,而不是直接通往中国的跨国管道。然而,由于生态问题,“安大线”和“安纳线”方案皆未实现。2003年2月,俄能源部部长尤素福夫主持召开会议,最终出台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安大线”和“安纳线”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第三种方案”就是现今“泰纳线”的原型,它的全线都在俄罗斯境内。“安大线”的影子体现为在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

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正式做出铺设“泰纳线”的决定。从“安大线”到“安纳线”再到“泰纳线”,围绕这条石油管线,中、日、俄3国展开能源博弈。

2005年4月26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签署了“泰纳线”管道分阶段建设令。

“泰纳线”实际上是“安纳线”的改良版,即在“安纳线”的基础上做出的远离贝加尔湖的修改方案。“泰纳线”的管道设计总长度为4130公里,管道的年输油设计能力为8000万吨,总耗资大约160亿欧元,输油管道的直径为1220毫米,沿途修建32个油泵站。

2005年9月5日普京总统做出明确表示,他说:“率先建造通往中国的输油管,在经济上对俄罗斯更具吸引力。向大庆输出石油,俄可以实现原油出口路线多样化,把石油卖到整个亚太地区,从而避免依赖单一石油客户的局面。”为此,俄石油公司也在催促政府尽快让项目步入正轨。中国与中亚国家日渐紧密的石油贸易更是让俄罗斯石油公司感到心急。其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石油管线工程已经启动,中国一旦将目标转向中亚地区,把石油输运管道伸向哈萨克斯坦及里海地区的油田,俄罗斯石油将痛失中国市场。

2006年1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雅库特社会经济发展局势大会上宣布:“泰纳线一期工程从西伯利亚中部的泰舍特到靠近中国东北边境仅6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2008年11月正式交付使用,其年输油能力将达3000万吨。”

在俄罗斯《独立报》看来,俄罗斯能源公司面临的严峻财政危机是此次俄方做出决定的动力所在。也正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的背景下,特别是中哈石油管线后来居上,成为中国第一条跨境输油管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俄石油管线开建的“加速器”,俄方才开始主动向中方靠拢,以确保俄罗斯石油公司的利益。

耗资60多亿美元的“泰纳线”一期工程于2008年11月8日正式交付使用,2010年9月27日管道工程全线竣工,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从而结束了中国由俄罗斯进口石油主要靠铁路运输的历史,标志着中国4大油气资源进口通道之一———中国东北方向的原油进口战略要道贯通。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能源战争》 作者:余胜海)

上一篇:铁矿石与钾肥——我们已经受制于人 下一篇:风景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