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危害更甚

时间:2022-09-05 07:30:14

血糖波动,危害更甚

55岁的赵先生,10年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自此以后赵先生对血糖的控制异常严格,甚至经常因为节食过度导致低血糖。这些年间,他多次化验糖化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前不久,他因劳累后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了冠心病,是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赵先生对此很不理解,自己糖化血红蛋白一直控制得很好,怎么还会出现并发症呢?其实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并不等于血糖控制达标,血糖控制目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 血糖波动。

血糖波动的内因和外因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紊乱除了众所周知的血糖整体水平升高以外,还表现为血糖波动明显增大,主要体现在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以及一些因素控制不当发生的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内因是患者胰岛功能差,对血糖调节能力较差,对药物非常敏感,只要有少许影响,血糖就会大起大落;外因是饮食和运动不规律,用药方法不合理,治疗依从性差,情绪激动、失眠、酗酒以及感染、发热等疾病状态,这些因素均可引起血糖显著波动。

不可否认,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重要的危险因素,而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的升高有关,而且与血糖波动也有密切关系。大量基础研究证实:人体组织细胞如果一直处于稳定的高血糖环境,尚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当处于反复波动的血糖环境时,这种适应能力欠缺,从而可能通过激发过氧化应激、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而导致血管病变。临床研究也证实:血糖反复波动,易导致治疗过程中频繁发生低血糖,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血糖波动,管控新理念

大家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在血糖监测和慢性并发症预测领域的重要地位已经耳熟能详,但近些年的研究提示,血糖波动是糖化血红蛋白之外的另一重要的评价内容。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对于血糖的评价具有“延迟效应”,无法反映出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变化中出现的急性高血糖和各种原因导致的低血糖,所以在糖化血红蛋白相近的不同患者,可能因为血糖波动程度的不同而导致预后产生很大变化。所以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考虑“量”(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质”(血糖波动)两方面内容,“精细降糖,平稳达标”已成为国际上广泛认同的治疗新理念。

科学控制血糖波动

那么到底如何控制血糖波动呢?

科学规范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规范的自我血糖监测方案,特别是不能仅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2小时血糖,同时还要兼顾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时间段。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应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血糖波动进行精确评估。动态血糖监测仪可称为血糖的Holter,每5分钟自动采集一次血糖值,每天可采集288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可以全面了解患者全天血糖谱。

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饮食,可以采取少量多餐饮食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并且少吃高脂高糖食品,可以适当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应该长期坚持适度的运动,且应在餐后30分钟到1小时才开始运动,此时血糖浓度较高,因此不易发生低血糖;保持良好心情,不酗酒,不熬夜。

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应重视将低血糖的风险降到最低。针对可能存在的餐后急性高血糖以及餐前和夜间低血糖,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周健副主任医师每周二下午有专家门诊)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莫入饮食误区 下一篇:维生素K能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