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2-09-05 07:17:27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没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就很难诱发得出来。正像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创造力是无法教的”。这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上统得过死,课外又塞得太满。小学生没有可能去探究,去创造,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哪里还谈得上去发展创新思维呢? 怎样才能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以为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语文课不宜统得过死。理解某个词语,只要联系上下文意会就行,不要从工具书上抄很多定义让孩子来背。一篇课文,该怎么分段,有时角度不同,分法就不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也是可以见仁见智的。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头脑里储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其认识与感受也不会是相同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学生中,对一篇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肯定,有创见的还应予以鼓励。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处于这种“愤”“悱”的境界,才能激发起探究的心态,才有可能产生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于永正老师就很善于营造这样的问题情境。他教《壁虎》一课,在板书课题之后,就对同学们说:有人认为,这个课题的后面还要再加上“捉虫”两个字。你说是加了好,还是不加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无不在全神贯注地读书,并不时翻动书页,认真思考。过了一会儿,便纷纷举起了小手。大家各抒己见,不光讲了观点,还摆出了理由。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二、通过知识迁移,、培养语感提高创新思维

所谓培养语感,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思维品质。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呈现出作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对课文的解读也会有所不同。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应当是离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有个学生却能联系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从远处看,照片上的图像很清楚,可近看就不同了,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儿。‘草色遥看近却无’我想也应当是这么个道理。”你看,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三、通过比较分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过程是事物间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分辨时,或温故知新,新旧知识相互渗透,融会贯通;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扩展思维空间,把语文教材中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逐步构建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顺利发展。

四、通过变化题型,搞好考试改革,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考试题目不要出得太死,不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出“解词”之类容易导致学生死记条条杠杠的题目。在不超越“大纲”、不提高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践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当允许一题多解。要鼓励创新,有创见的答卷要给较高的等级。这样考,不仅能检验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总之,培养适应新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初中英语口语能力初探 下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