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一发 敏捷应对

时间:2022-09-05 06:26:00

《长江日报》2010年7月29日一组“图片新闻”《偶遇抢劫 本报记者举机拍照退匪》,荣获第2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类三等奖。该组图片通过连续画面,以直观、形象的视觉语言,迅速及时地独家报道了一起勇退劫匪、解救受害人的突发事件,体现了党报在重要事件上的舆论引导力,引起了广大读者、兄弟报纸和网站的热烈反响。尤其难得的是,经公安机关缜密分析,将在自助银行内持刀抢劫的惯犯缉拿归案。

2010年7月27日晚,摄影记者周超在完成了采访“城管部门夜查渣土车”的任务后,如往常一样,习惯性地将相机挂在胸前回家。当晚22时45分许,周超走到离自己所住小区旁的中国工商银行自助银行门口,看到3个戴着墨镜的年轻男子将一女士围在自助取款机前的地上,一个按着她的脚,一个抓着她的双手,一个掐着她的脖子。

周超意识到遇到了抢劫,于是马上开启挂在胸前的相机,对着3人连续拍照,然后迅即拨通110报警。5分钟后两辆警车同时驶达现场,一辆警车送受伤女士去医院治疗,另一警车的两位巡警对案发过程进行了解,并勘查了现场。

整个拍摄过程全在一瞬间,周超孤身一人,却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演绎出了一场举机拍照、争分夺秒、勇退歹徒的壮举。这不仅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表现了他敏捷应对危难的娴熟技能,更重要的是,他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人间伸张了正义。

新闻图片的新闻性、时效性,要求新闻摄影人必须具有敏锐的“鹰眼”,才会发现精彩瞬间;必须具有瞬间抓拍的硬功夫,才能捕捉到有新闻影响力的那“一刹那”。

22时45分51秒的这张图片,由于事发突然,作者应对几乎就在一瞬间,尽管画面曝光不太理想,然而其粗颗粒和曝光过度的影像,反而形成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这张图片拍到了劫匪从自助银行内惊慌失措、夺门而逃的情景。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言:“如果你在取景框里已经看见了这个事物的高潮,这就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高潮,这是因为从按下快门到相机快门打开的过程中有一个‘时滞’现象。”由于作者把准了按快门的“提前量”,所以才能做到抢拍不失时机,使作品收到撼人心魄的功效。这幅照片在刊发时以二分之一版作主打,充满了凛然正气,并酣畅淋漓地显示出它的新闻价值。

该组照片以《视觉直播》的专栏形式刊发在《图说新闻》版上,同时又采取了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编排手段,收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

如先在图片上面采用一副盖文标题,主题《偶遇抢劫 本报记者举机拍照退匪》,14个字符中就有4组动词(偶遇、举机、拍照、退匪);副题《歹徒逃窜留下影像 警方调取相片侦查》,16个字符中也有4组动词(逃窜、留下、调取、侦查),用词准确、贴切,生动地再现出事件的动态变化,高度概括了事件的新闻内涵,令人过目难忘,仿佛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再在标题之下以《视觉直播》的专栏形式将5幅图片按时间先后及信息量大小分别排列,所占版面篇幅参差不一,错落有致,同时辅以简练、通俗的文字说明,给读者以极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性,如磁石一般引人先睹为快。

这组图片刊发后,反响强烈。见报当天,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浪、腾讯、凤凰网等30多家主流网站及时转载,充分发挥了抨击丑恶、弘扬正气的作用。同时作者还收到了许多读者朋友的短信和电话,人们均对其临危不惧,面对持刀劫匪举机拍照的行为击节叫好。更重要的是,这组新闻报道为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提供了重要帮助。两个月后,公安机关在离武汉市200公里外的红安县抓获其中2名犯罪嫌疑人。经审察,3名犯罪嫌疑人皆为惯犯,被抓获时共犯案24起。此前一月内在武汉市已作案两起,2010年7月27日晚持刀抢劫时因突被记者拍照受惊,才被迫中止抢劫并夺路而逃。他们隔日看到《长江日报》上刊登了自己的照片后,便迅速逃离武汉回红安躲避,直到被当地公安机关通过比对网络通缉令锁定目标,最终落网被捕。可见这组新闻图片有力地震慑了凶手,极大地弘扬了社会正气。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篇:电视新闻如何适应屏媒时代 下一篇:经营性出版业综合绩效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