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病5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5 05:00:12

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病5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苓桂术甘汤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苓桂术甘汤和西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结果在降低血压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症状改善及尿蛋白改善方面均有较显著差异。结论益肾降压方于阳中求阴,使人体阴平阳秘,起到平稳控制血压作用,并且有效的防止与减轻肾损害,是高血压病肾虚患者较为理想的康复良方。

关键词:高血压病 苓桂术甘汤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092-02

我们从2008年12月~2011年05月之间,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高血压病肾虚患者50例,取得明显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46岁,平均62.1岁,病程2~32年;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42岁,平均60.7岁,病程3~30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参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标准。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健忘,腰酸或痛,双下肢乏力或有水肿,夜尿1~3次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尿蛋白 微量~+ +,或尿中有少量红白细胞。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5g,甘草6g,制附片10g,益母草15g,泽兰10g,怀牛膝20g,珍珠母20g,葛根30g,丹参20g,生姜3片,水煎服,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4周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西药治疗,降压0号1片,1次/d。

治疗组中,凡未用西药治疗者,完全用中药治疗,原服西药者加服中药,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饮食生活习惯均未发生较大变化。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3.1.1 观察血压血压达到正常范围,为显效;高低压均较治疗前降低10mmHg以上,为有效;血压同前或升高,为无效。

3.1.2 观察症状腰酸痛、夜尿频繁,水肿等症状消失,为显效;腰酸痛,夜尿频繁等症状减轻,其中减轻的标准,腰酸痛以患者自我感觉的时间长度与程度为主,夜尿以每日减少1次以上为准,水肿主要观察双侧下肢每日临睡前水肿的深度与踝上高度,为有效;症状同前或加重,为无效。

3.1.3 观察尿常规尿常规阴性为有效;尿蛋白及红白细胞较前减少为显效;尿常规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尿蛋白及红白血球增多,为无效。

3.2 治疗效果

3.2.1 血压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8例,总有效41例,无效9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总有效23例,无效7例。

3.2.2 症状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30例,总有效40例,无效10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4例,总有效16例,无效14例。

3.2.3 尿常规治疗组显效7例,有效22例,总有效29例,无效21例。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7例,总有效8例,无效22例。经χ2检测两组在降低血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症状及尿蛋白改善方面有显著差异(P

4 讨论

关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其中《丹溪心法》偏于痰,提出“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则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可见痰虚是眩晕发病的病理基础,临床实践证明,虚与痰并存而致眩晕者多见,其中虚主要是中阳虚,中阳虚则中焦运化失司,而痰湿内生,故痰湿中阻是眩晕发病之重要因素之一[2]。

脾阳不足则土不制水,可致肾水上泛,终致肾阳虚,故临床上脾肾阳虚多并见,故而阳虚水气上逆是此类高血压病的病机关键,这与现代医学高血压病久造 成肾损害是一致的,实验室检查可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3]。

据脾肾阳虚所致高血压病的病机,临床见症多见头眩心悸,恶寒,肢冷,或有肠鸣,腹泻,或见下肢浮肿,舌多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这也是本证的辨证要点[4]。

临证时宜灵活加减,苓桂术甘汤乃温脾阳化痰饮水湿之代表方,脾肾阳虚并见时应酌加温肾阳利水之品如附子、肉桂、生姜等或合用真武汤而达温补脾肾阳气之目的,因痰湿中阻必碍血行而致血瘀,故宜加用活血兼有利水之泽兰、益母草、丹参、牛膝、葛根等药[5]。

本方亦是温降高血压的具体体现,是针对阳虚水泛病机而设的,至于是否须加用平肝重镇之品,笔者以为应视个体差异而定,因重镇类药多为寒凉之品,有重寒败胃之弊,对血压特别高,素体较强者可酌加灵磁石、石决明、珍珠母等,但药味不宜过多,对素体较差,阳虚甚者则不宜用[6]。

高血压病乃临床重病之一,如不能及时控制血压升高,则极易造成脑血管意外甚则迅速死亡,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原则,笔者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对达到高血压病3级的患者,宜配合服用降压之西药,以迅速控制血压,而后用中药治其根本,以改善症状,远期控制血压。关于本方药物的用量,笔者体会到茯苓用量宜大,常可用到20~30g,既健脾又利水降压,这与现代医学利尿剂降压的机理应该是一致的,对阳虚畏寒明显者,桂枝等温药用量亦可偏大。

关于本病证控制血压后应善后调理,针对本病中阳不足,痰湿内生病机,笔者以为用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化湿而助中焦运化,以杜生痰之源是较适宜的,宜服用3~6个月,尚须临床进一步验证。,亦提示我们益肾之重要。苓桂术甘汤加味在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较降压0号在改善症状和减少尿蛋白上有优势,既有效控制了血压,又能有效的防止与减轻肾损害,可谓一举两得,是高血压肾虚患者康复的较为理想之方。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选读•海论[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134

[3] 单书键,陈子华.古今名医临症金鉴•头痛眩晕[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

[4] 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类•眩晕[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320.

[5] 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86.

[6] 北京中医学院.内经选读•上古天真论[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4.

上一篇:马凡氏综合征晶体半脱位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体... 下一篇:3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 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