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哀于爱 化痛为力

时间:2022-09-05 04:17:33

中年丧失独生子女,对一个家庭几乎是灭顶之灾。楚天都市报关于“连心家园”的一组报道,把镜头对准这一特殊人群,讲述这些不幸家庭相濡以沫,互扶互爱,走出苦痛泥沼,再创一片蓝天的感人事迹。读者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受到一次心灵洗礼。我们认为,这是一组视角独具,体现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具有感染力和启示性的报道。

一、弘扬逆境自救、顽强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2008年10月26日。楚天都市报“今日重点”以整版刊出组合报道:《武汉百余丧子家庭抱团取暖》。文章开头这样写道:“他们的孩子是计划生育的一代。人到中年,心肝宝贝却生病或遭意外走了。在大街上看到别人的孩子,他们会转过身去撩起衣襟。但他们依然选择了坚强,抱团取暖,彼此慰藉,温暖他人。”这一组合报道选择的典型人物非常有说服力。

汉阳区任女士24岁的儿子突发疾病去世,亲友劝慰听不进。电话不愿接。精神几陷崩溃。“连心家园”得知后,当天派出几位代表。感同身受地听她哭诉2个多小时,通过沟通交流,很快获得心灵的融合。当晚,任女士就随同“代表”一起去琴台跳舞。回忆起当初,她语气轻快:短短两个多月,我从恨不得跳楼,到现在能接受现实,面对生活,真的很感谢“连心家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她愉快地接过了老会员的接力棒,积极参加了联谊会“接力安抚、快速疗伤”活动。成员们常在一起交谈,组织户外文体锻炼,参加公益慈善活动,从而走出了沉重的阴影,共享阳光下的愉悦,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二、诠释“虽失我爱,爱无止境”的真情大爱

报道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仅仅停顿于以互相安抚、关爱来疗伤、自救,而是以事实诠释“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他人”,“生活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生动形象地弘扬了人生大义和真谛。这些普通人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辉,给予读者以有力的感染与启示。

报道以会长李铭兰为主线,讲述了“连心家园”的创建过程及多种公益活动。在自我救助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这些丧子家庭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付出与奉献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尊严与价值。

李铭兰8年前痛失即将赴国外深造的爱子,一直在恍惚幻想中煎熬。随着结识许多有共同遭遇的家庭,一份社会责任使她走向清醒。她独自出资3万元。成立了武汉市青山连心家园联谊会。136户家庭、300多名成员组建了一个大家庭。李铭兰向着爱子遗像倾诉:妈妈完成了一件大好事。妈妈还要做好多好多好事,把你的爱延续下去。

汶川地震,“连心家园”会员捐款1万元:为武钢福利院赠送定做的棉衣裤50套:经常看望孤儿孤老,今年准备邀请十几位孤儿共吃年饭。连心大家庭温暖了他人,救助了自己,感动了四方。远在河北的果农邀他们过中秋节,网上“儿女”常向他们问候,访问求助电话也是络绎不绝。

哀融于爱,痛变为力。这些叙述,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一群几乎被命运抛向人生边缘的不幸人们,如何通过温暖、帮助他人,放大、升华了自身,成为一个为和谐社会创造独特价值,值得人们尊敬的爱心群体。

三、提供了具有社会意义的启示

据了解,我国现有独生子女约1亿。如果独生子女夭亡,第一步就面临如何从毁灭性打击的哀痛中走出。“连心家园”无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典型性启示。他们遭受巨大不幸,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相互救助的方式,主动为他人分忧,为社会添暖。社会应该以感动之心鼓励这种组织发展,给予更多的关心扶持,更好地发挥他们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们面临的矛盾、风险、不稳定因素增加。对于失业、失恋、离婚、病残等各类失意人群。如何直面现实,走出窘困、伤痛和逆境,回归正常生活;社会如何关爱他们。他们如何回报、奉献社会,“连心家园”无疑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启示与鼓励。

“连心家园”报道,弘扬了温暖他人。提升自我,奉献社会的人性光辉,是对不幸家庭的牵手抚慰,对殇逝者的最好纪念,也是一曲建设和谐社会的动人颂歌。这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篇:新闻摄影关键点再认识 下一篇:提升电视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