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企业成长机理:资源与战略匹配视角

时间:2022-09-05 03:25:38

新创企业成长机理:资源与战略匹配视角

一、理论基础

(一)新创企业界定

新创企业是指企业成立者在适当的商业机遇下,通过整合其拥有的资源,新创建的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新创企业通过提品或服务,以获利和实现成长,并能创造价值,促进就业。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中的新创企业指成立时间在42个月以内的企业。通常这类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处于创立期或成长期。Eric Ries(2011)对于新创企业所给出的定义是所谓新创企业是一种在极端不确定条件下为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而设计出的人力机构。当前对于新创企业概念的界定尚未有统一标准,但其存在形式常以小微企业为主。

当前已出现的一些有关关注新创企业成长的文献主要观点有:相比已成立的同行,影响新创企业获得成长有不同的因素。有别于已经实现一定的可行性并具备一定生存能力的老牌企业,研究认为新创企业都面临小规模劣势(Carroll,1983),在缺少规模的情况下导致企业的成长和生存受到挑战。缺少成长,新创及微小企业生存的可能性较低(Forbes,2005),但是缺少成长对于企业生存的不利影响会减少。根据已有文献可得,老牌企业与新创企业成长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企业生存力如何延续的问题,后者是如何获得企业生存力。此外有关经济学文献认为对于大型和老牌企业,其成长率遵循吉尔伯特法则,即企业成长独立于企业规模和成立时间(Sutton,1997),但是吉尔伯特法则并没有系统地解释成长率存在高方差为特点的新创企业。

(二)基于资源观点的理论与企业战略

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企业如何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徐松屹,2007)。按照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内外之分,战略管理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大阶段:一是早期发展阶段。二是产业组织理论学派主导时期。三是组织经济学派主导时期。四是基于资源观点的理论学派主导时期(Hoskisson,Hitt&Wan,2001)。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RVB理论获得了充分发展,逐渐成为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中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主流学派。该理论认为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能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异性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基于此类资源采取与之相应的战略实现价值创造,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王丽平(2011),成春,贺立龙(2008)等人指出具有创新密集特点的企业将是企业竞争的主力,“持续创新”则是当前多数创业企业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新的竞争形态下,竞争对手的行动、环境的变换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使企业自认为的竞争优势瞬间失去作用(徐松屹,2007)。

(三)新创企业战略选择及类型

Sangmoon Park和Zong-Tae Bac通过构建一个三维一体化框架将目标市场(本地对比全球)、产品市场成熟度(市场中现存的对比正在进入市场的),以及技术能力水平(跟随者对比先行者)作为区别新创企业竞争战略的关键维度。他们认为当前新创企业成长中所采用的战略类型主要有:一是反应性模仿。二是率先本土化。三是进口替代。四是造性模仿。五是早期市场进入。六是全球有利市场。七是全球创新。先前研究中许多学者定义了与组织发展活动各维度有关的战略选择(Hannan and Freeman,1989;Romanelli and Tushman,1994;Aldrich,1999)。根据以往有关战略选择的文献总结可得两类战略选择对于新创企业成长表现有显著影响。第一类是市场定位,包括产品市场和地理位置两个方面。第二类是创业者可控的相关因素,包括人力资源,如员工、团队等,以及硬件资源类,例如资金、厂房等。创业战略是创业企业与外部环境进行双向互动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它们是一种动态组合。创业战略是确定创业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创业战略确定创业企业的发展方向。陈浩义(2008)在研究了创业者的资源禀赋状况后,认为当前的新创企业战略必须在适应外部变化,内部自身评估的前提下,对现状和未来发展给予准确评估,从而制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全局性、统筹性、经验性的总体部署与规划。新创企业战略选择是外界环境与自身资源评估的决策结果。

(四)资源与新创企业成长

Sahlman(1999)认为企业创业和企业成长过程的关键要素是人才和资源、机会、外部环境和交易行为。Sandberg(1986)关于新创企业表现的研究中,他将风险资本为背景,成长为导向的企业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新创企业的表现是创业者、产业结构和战略的函数。Chrisman、Bauerschmidt和Hofer(1998)扩展了Sandberg(1986)的模型,包括资源、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结合先前研究我们得出新创企业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企业家特质、资源、战略、行业和组织结构和系统。其他模型则关注在新创企业较为局限的方面,如企业者获取资源的渠道、机会选择、管理能力,或者心理特征、企业背景、搜寻能力和行业活力。

资源及其组合对于企业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当创业者执行一个战略决策时,对此尝试进行资源分配对企业来说非常必要。然而,吸引资源进入新创企业的任务可能是创业者面对的最大挑战,因为新创企业往往成立时间短,缺少声誉提高了潜在资源供应者的风险(Brush,Greene,& Hart,2001)。虽然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使企业高效地凭借他们的优势,产生竞争优势,从而实现成长目标,但是有两种最常被检验和被发现与新创企业成长有关的资源是财务和企业雇员的人力资本(Birley,1996)。

以往的有关战略与资源匹配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在针对老牌企业进行的。现有关于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的研究主要是解决成长如何实现的问题。成长模式而非成长率的研究,在新创企业领域逐步被重视。基于上述对已有文献的认识和思考,本人将选题锁定为新创企业的成长阶段研究。强调在实现成长的过程中,新创企业所选择的战略类型运用了哪些资源,探究不同的资源组合与战略类型之间的关联,试图寻找新创企业实现优于他人成长状态时的优势资源,帮助企业分析自身资源特质,实现成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案例分析

(一)公司背景

韩国ASIC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一个成功的新创企业,它的成功秘诀在于能够及时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它是由七个首尔国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创立的,技术是该公司的核心资源。A公司开发了一种使用图像工艺技术的领先新产品,并获得了多项技术成就奖。与其优越的技术基础相反的是,它在市场上并不成功并且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难以渗透由大型本地企业支配的本地市场,以及不充分的研发和运营资金。团队成员意识到技术的优越不能自动带来市场表现,此外对顾客需求的理解对于成功来说很重要。A公司确定了核心技术能运用到数字产品上并宣布将数字家电产品作为它的核心业务。1992年开发并引入了基于ASIC技术的新产品――家用卡拉OK机,1994年推出带有CD光驱的卡拉OK,1995年推出CD播放器。1996年他们开发并改良了机顶盒,并针对欧洲市场,在英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外子公司――制造厂。

(二)案例分析

ASIC公司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发展产品和工艺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被认作是新创企业表现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创新者生产出新的技术,并使得相关产品和工艺的设计能够成为广泛的行业标准或是主导设计。相反,模仿者追随其他人的技术轨迹并提高由创新者初创的已有产品。乐意从已成熟产品改变为在成长产品的新创企业,积累了更多技术能力并能跨越特定地区和国家进入其他地理市场。ASIC公司作为技术研发的先行者,是通过战略改变实现企业成长的。

最初ASIC公司作为韩国现存市场中的本地技术先行者,尽管有很大的市场和熟知的顾客需求,但是本地企业很难抓住当地产品市场。例如,难以渗透由大型本地企业支配的本地市场,以及不充分的研发和运营资金。由于高科技产品的高价格,一些当地顾客需要低价格的替代品或者少量的这种产品。进口替代的机会存在于当地企业需要当地供应商提供低价并且功能上可以相比较的产品。当以技术为核心资源的企业追求进口替代时,竞争优势取决于不同寻常的技术能力能够生产与竞争者相似或更低质量的产品,也取决于吸引和保持能够带来减少成本的可靠消费者的能力。采取推行创造性模仿的新创企业拥有在本地现有市场的技术能力。创造性模仿不同于进口替代,因为它是出现在新出现的行业且竞争的边界是全球市场。创造性模仿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率先行动优势和在本地市场的技术能力以及在国际市场的跟随优势。我们可以根据新创企业的目标市场将创造性模仿分为两段。创造性模仿I聚焦在本地市场,而创造性模仿II在国际市场中成为一个全球参与者。当技术创新已经加速了技术改变且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时,在新出现的市场中,通常有一定数量的竞争技术和不同设计的产品。1996年A公司在英国成立了第一个国外子公司并随后扩大到欧洲和中东的其他城市。

(三)结论

A公司的成功在于把握一次机会是他们能够通过进入新出现的市场(新涌现的数字技术市场)而非现存市场,并将自己的市场扩大到全球超越国内地区并建立优于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实现更好的表现。技术能力的积累与努力创新是他们的核心资源。只有成功学习的企业才能积累技术能力,这是新创企业战略的重要决定因素。

(作者单位为扬州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龚晓琦(1990―),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大学商学院硕士。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SXYYJSKC201305)、扬州大学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Buederal,J,Preisendoerfer,P.,& Ziegler,R. Survival chances of newly founded business organization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2(57):227-242.

[2] Carroll,G . A stochastic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Review and reanalysi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3(12):309-329.

[3] Forbes,D.P. Managerial determinants of decision speed in new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355-366.

[4] Sutton,J . Gibrat’s legacy[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40-59.

[5] Harrison,J.S.,Hitt,M.A.,Hoskinsson,R.E.,Ireland,R.D.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in business combinations:Extending the logic to organizational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1(27):679C690.

[6] 成春,贺正龙.创业企业的成长动力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7] 陈浩义.基于创业者资源禀赋的新创企业战略选择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8

(3).

[8] 王丽平.科技型新创企业可持续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

[9] 徐松屹.制造类企业资源与竞争战略匹配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上一篇: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研... 下一篇:我国工业电气分销行业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