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先导 打造现代化灌区

时间:2022-09-05 01:46:43

以科技为先导 打造现代化灌区

前 郭灌区位于松原市腹地,是东北四大灌区之一,具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灌区下辖3个乡、7个国家农牧场;拥有耕地面积6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万亩),草原面积20万亩,水面3万亩。前郭灌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草丰美,资源丰富。2010年全灌区GDP为10亿元,粮食总产40万吨。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要作物,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红光农场为代表,连续多年在全国单季稻高产攻关活动中亩产排名全国第一。前郭灌区作为吉林省最大的灌区,始终把科技紧紧抓在手中,以科技为指

1.引领前沿技术 前郭灌区由于地处北方寒地,无霜期短,故水稻多选用中早熟品种,导致产量较低。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前郭灌区总结出了北方寒地盐渍土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高产栽培技术,突破了北方寒地稻作区的“”,使中晚熟水稻安全成熟,大大提高了产量。

近年来,前郭灌区又采取了多项新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在施肥上,对全灌区所有水田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确定了“减氮、稳磷、增钾、补锌”的施肥原则,降低化肥的施用量,特别是氮肥的使用由原来400个氮/公顷降到350个氮/公顷,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量和米质,仅此一项就实现公顷增收100元。在水稻收割上,以机械收割为主,全灌区现有大型机械2000 台(套),80%采用机械高茬收割,做到根茬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现在前郭灌区主要地块已基本实现了机育、机插、机收、机翻全程机械化。在水田育苗上,推广了钵盘毯式育苗,便于机械化插秧。2011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开辟了两个育苗集中区,建标准化育苗大棚310栋,标准化育苗大棚采光好,通风好,便于操作,能确保育出大龄壮秧,为水稻高产打下基础。

2.率先试验示范 前郭灌区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年都承担国家、省、市多项水田试验项目。近年来相继承担了国家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超级稻万亩连片推广示范项目、水田节水灌溉项目、吉林省水稻主导品种评价与展示项目以及松原市测土配方施肥试验项目,这些试验示范项目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灌区科学种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国家大项目的支撑下,前郭灌区每年都以自主的方式试验示范,每个场乡都开辟2公顷的试验示范田,进行品种对比、肥料对比等试验,试验的项目和品种都在20个以上。试验示范田有专人负责管理,试验田里都插上大、中、小标牌,标明试验数据,让群众可以看到直观的效果。每到秋收的季节都要按技术规程进行数据整理,填写试验报告。同时组织周边的群众进行参观,使实验田真正起到了推动引导作用。

3.加大推广指导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早已被灌区的职工群众所认可,为了使科技之风吹遍千家万户,前郭灌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3.1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 每年都组织科技专家进行巡回讲演,2011年前郭灌区聘请通化农科院专家和科技人员,利用春节前后农闲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共培训92场次,涉及面达100%。通过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新经验直接送到职工群众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2免费发放科学种田手册 每年都投入资金用于印制科学种田手册,免费发放到科技户和种田能手家中,使科技户人手一册。2011年全省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前郭灌区举行,不但推广了新型水稻育秧基质、新型水稻育苗板式床土、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水稻育苗播种机和覆土机等四项技术,还为现场的职工群众发放科技资料1000多份。两年来,全灌区共发放科技手册和科技资料2万多套。

3.3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 各场乡农科站选调了一批技术干部充实到各个岗位,各分场、村确定了210个科技户作为示范户。现已搭起了以灌区水稻研究所为主体,以场乡农科站为依托,以分场、村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三级服务网,做到了指导到村屯,服务到地块,不留死角,不落死面的局面。全灌区逐步建成百名科技人员队伍,树立了20%的科技标兵,培养了30%的科技大户,使农业技术覆盖整个灌区。导,用科技来带动,水田科技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上一篇:围墙围栏整治成为梅河口市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下一篇:强化种苗管理机制 奠定林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