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试卷来再谈高三数学高效复习策略

时间:2022-09-05 12:58:38

从高考试卷来再谈高三数学高效复习策略

【摘 要】为了精准把握高考方向,不断落实高效指导,真正实现高效复习,从而切实提升高三数学复习的实际效益,文章从全面解析高考考试说明、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准确掌控备考学情等方面作了较为客观而深刻的阐述,旨在科学把握复习策略,不断取得高考成功。

【关键词】2013高考;高三复习;策略

说起2013年江苏高考,许多师生的共同感觉是:今年的数学试题如同今年的高考天气——爽!其实,今年的数学试卷依旧遵循了新课程理念,但与往年相比,试卷结构更加科学,试题难度更加合理,整张试卷注重双基,凸显能力,看似简单,欲拿高分却绝非易事,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较为成功的案例。与此同时,许多师生还有一个同感:复习又搞难了。而这,更值得我们全面审视与深刻反思。下面,笔者从2013年高考试卷出发,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照本人在《加强研究 给力高考》中的观点,浅谈一下高三数学复习策略,意在共同研究,以期高效备考。

一、解析考试说明,落实高效指导

“考试说明是贯彻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纲领性文件,系统准确地体现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具有规范高考命题和指导复习备考的双重作用”,由此可见,考试说明是每年高考命题的官方规定和重要依据,理所应当是高三复习备考的行动纲领和主要参照,因此,把握高考应该从把握考试说明开始。以2013年江苏高考为例,考试说明对各考点的考查要求仍然分为A级(了解)、B级(理解)、C级(掌握)三个等级。但与2012年的考试说明相比,略有改动,必做题部分直接删去了两个考点,分别是计算较为繁琐的“变量的相关性”和文理科有别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说明中典型题示例也作了一定调整,立几题将2012年展示的2010年考题(第一问:证线线垂直,第二问:求点面距)改成了2012年考题(第一问:证面面垂直,第二问:证线面平行),这是个明确的信号:2013年试题对点到平面的距离原则上不作要求,重点应是位置关系的证明,而实际考题是第一问:证面面平行,第二问:证线线垂直。附加题部分,对参数方程极坐标部分降低了难度,而对空间坐标系部分提高了要求,一升一降,保持平衡。试卷结构与难易配比基本保持不变,其中基础题、中档题和能力题所占比例仍旧大致为4:4:2,附加题基本维持5:4:1。事实证明,2013年的高考试题完全框在了“考试说明的笼子”里。因此,只有在全面解析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准确锁定考点布局,正确把握考题档次,才能科学把控复习备考的广度与深度,真正落实高效指导。

二、研究高考真题,落实高效教学

倘若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近年的高考真题,就不难发现试题在考试说明指引下的走向。通常,I卷大致为:1-8题基本上是A级考点,属基础题,较为简单容易拿分,9-12题一般是B级考点,属中档题,具有相当的运算量和思维要求,13-14题是B或C级考点,属能力题,有一定的综合技巧和能力要求;II卷大致为:前三题是基础题,第15题经常考查三角函数,有时与向量有机结合,第16题考查立几,一般会有2问,证明与计算相结合,第17题多为应用题,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与数学建模等综合能力,第18题是解几,属中档题,近年以圆与椭圆为主,最后两题是通常意义上的压轴题,考查数列和导数等知识的综合应用,难度区分大,综合要求高。附加题考点相对稳定,难度系数中等。2013年的试题基本也是这样,且有灵活表现,但整体试题保持平稳,I卷以基础考查为主,除了14题以外均比较容易,13、14题较往年也明显降低了要求。II卷以能力测试为主,前三题依旧基础,但第15、17题的第二问均作了适当提升,解几(第17题)考点是圆,但第二问要求较高,考虑到试题整体运算量饱和,立几题(第16题)两问均为证明,应用题(第18题)的呈现方式已经初步“数学化”,解题思路容易建立,但计算要求明显提高。最后两题也均可动手,第一问相对容易,但第二问要求明显较高,起到了压轴之效。附加题难度稳中有降,选做题仍较简单,必做题略有小难。可见,只有加强对高考真题的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方向,才能从源头上把握高考,真正落实高效教学。

三、掌控备考学情,落实高效训练

事实证明,成功的高考备战应该是,以考生为中心科学规划高考,以实际学情为依据高效开展备考,而这也正体现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高考最终还是考生独立应试自定乾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考生是高考的绝对主角。另一方面,每年考点分布大致稳定,难度系数基本不变,题型与重点也相对固定,唯一发生明显改变的是每一届不同的考生,就此而言,考生是高考的矛盾主体。因而,我们必须注重对考生的研究,及时准确地掌握备考学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才能切合实际, 备战才能精准高效,高考才能出成功取胜。在2013年备考过程中,我们依据实际考情明确备考思路,立足具体学情制定复习计划,注重实际效果科学开展高效复习。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眼高手低丢了基本分、不重规范失了中档分、信心不足没了应得分等问题,坚持站在考生的角度,深入思考,全面分析,着重在学习动机、行为习惯、能力基础、考试心理等方面进行个性矫正与适时优化,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复习备考应坚持“以考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切实加强目标定位、基础梳理、学科建模、审题训练、解题规范、应试技巧等方面的专项辅导与强化训练。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暴露出来的具体问题,逐一研判对症下药,全面分析分项矫治。总之,复习备考应从实际学情出发,做到目中有人(考生),心中有数(问题),手中有招(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把握高考,真正落实高效备考。

综上所述,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高考试题是高考选拔的直接载体,考生是高考对象的唯一主体,2013年江苏高考数学的实际情况再次证明,我们只要依据说明,切牢考题,以生为本,就能实现高效复习,取得高考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上一篇:让自主学习在引导中前行 下一篇:谈谈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