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臭老九”的精神坚守

时间:2022-09-04 11:32:33

1968或1970年间,北大理科1960—1965级,文科1961—1965级(即北大老五届)九千多名学生,响应号召,奔赴基层,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从而拉开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颠沛流离命运的序幕。本书辑录了北大老五届学子的61篇回忆文章,来自当年北大18个系中的15个系,讲述了这“末代臭老九”在毕业之后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共同的精神坚守。

从国之骄子蜕变为工农兵学生,原本端坐于教室里的书生,突然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更何况其生活条件之差令人无法容忍,于是“苦”成了大家经历中的共同印记。其二,便是危险。据白嘉荟回忆,一次台风牺牲了部队官兵470名、大学生83名。最恐怖的当数那位探亲归队的聂永泰,居然被狼群活活吃掉。其三,是层出不穷的整人现象。整人成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像我们习以为常的座右铭“知识就是力量”,当年居然可成为其挨整的把柄。其四,是知识光彩依旧。虽然知识分子一开始并不为基层一些人所待见,但随着知识能力的发挥,许多人逐渐赢得了尊重,至而实现了命运的逆转。

不同的是经历,相同的是命运。北大老五届命运坎坷的背后,是一个群体的挣扎,更是一个时代难以愈合的伤痛。今天我们仔细端详这个群体,除了记忆,理应从中寻找那些更为深刻的东西,即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何这样不堪?

郭庆山的切身体会是,“知识分子受‘治’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自我”。或许,没有自我的表象至少有两点,即迷茫和盲从。迷茫是因为大家看不到有什么“出头之日”,除了在繁重的劳动中消磨宝贵的青春。盲从则是一种,即自己本身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剩下的只有愚昧的血性和随波逐流,几乎没有能力去关心是非对错。

在刘蓓蓓的开篇文章中,这种被的现象表现得极其深刻。刘蓓蓓评论刘心武的《班主任》一文最终引发国内重视,不是在《光明日报》首发之时,而是在国外媒体对她那篇文章的分析评论之后。刘蓓蓓因而感叹:“我们中国人真的失去了判断力和自信力了吗?为什么只有外国人首肯的东西我们才予以关注并认可?”

这样的追问字字沉重,然而当年我们尚可打上特殊历史年代的烙印,不能不联想到的是,今天这样的现象依然魅影重重。可以肯定的是,判断力的绝非一个民族之幸。重建这些判断力,也绝非另起炉灶大行说教,许多时候仅仅只需给知识分子一个相对适中的环境。反之,当知识分子陷入群体麻木之中时,这样的“平静”无异于对社会之恶、人性之恶的放纵,北大老五届的经历教训历历在目。

不知是否因我孤陋寡闻,如本书所述,大批北大知青通过种种途径最终回到了大城市,但我仍很想知道,有没有一批依旧沉淀在社会中低阶层的北大知青,他们的命运游离是否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新书信息

《孩子提问题 大师来回答》

杰玛·埃尔文·哈里斯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定价:36.80元

提问是孩子的专利,本书从10所英国小学数千名4~12岁的孩子提交的问题中,精选出115个问题邀请世界各领域的顶级人物予以回答。《动物世界》的制作人会告诉孩子“世界上还有没有被发现的动物?”以小说《爱情笔记》而举世闻名的大作家阿兰· 德波顿会告诉孩子“梦是怎么产生的?”……

《从西点军校到鸭绿江》

哈里·J.梅哈福尔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35.00元

二战结束前不久,他们进入西点军校学习,没想到毕业后又要奔赴朝鲜战场。本书作者以一个基层参战军官的身份,告诉大家这场“被遗忘的战争”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借此缅怀那些参加朝鲜战争的49届西点毕业生。书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人性的光辉在闪耀。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精装版)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 36.00元

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以及柳叶刀式的概念分析能力,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上一篇:银行雄踞赚钱榜 光伏航运最遭殃 下一篇:上市3年陷巨亏 中国一重受制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