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通道为何被“堵”

时间:2022-09-04 11:31:39

救命通道为何被“堵”

日前,北京一名年过五旬的骑车人不幸被车辆轧成重伤,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120急救车足足走了40分钟!在120急救车送他到医院的路上因鲜有车避让,医护人员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生命逝去。此事经媒体报道后迅速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 特种车辆在应急途中受阻并非个案,同样的情况也曾发生在南昌。南昌市的120急救车在途中花的时间每年都因道路拥堵等多种因素递增。当地记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调查发现,老城区内的两家医院间距仅868米,急救车却走了18分钟。交通拥堵成为急救过程中不能承受之痛,这其中固然有城市道路负荷大、交通流量大的原因。但是,国民不避让的行为使得急救车在与死神赛跑时裹足缓行,更令人震惊而又耐人寻味。据报载,天津市的120急救车在运送病人过程中,九成以上车辆根本不予避让。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3条第1款明确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那么,为什么救护车在发出救护信号的时候,大部分车辆却“无动于衷”呢?据央视一项有2万多人参与的关于“你会为救护车主动避让吗?”的调查,其中95%的人都说会。那么,意愿与行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反差呢? 一方面,给救护车让路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我国的交通法规中,没有“如何让道”的理论指导。在驾驶考试体系中,也没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当救护信号在身后响起时,司机们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在“北京救护车无人避让”的新闻中提及的一辆让路的汽车,也是先做出了“开到隔离带上”的错误举动后,才把车停到便道上让出了通道。问题出在技术上,解决方案自然也该从技术层面着手。德国公路法第11条第2款中规定:“任何车辆听到紧急车辆鸣笛声时必须让道,左车道的车往左靠,右车道的车往右靠”;美国纽约州驾驶员手册第5章规定:“即便紧急车辆在你对面车道行驶,你也必须靠边停车”。对此,有专家指出,有关部门应组织驾驶人员加强技术和方法的培训,做好公益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举措,让驾驶人员想避让、会避让。

另一方面,《道路交通安全法》虽规定,为避让急救车而违法的人员,只要提供现场证据就可以免予处罚。但由于取证环节存在困难,不少司机还是担心如果为让急救车而违反交通法规,会不会受到处罚。据成都市交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对于“不避让执行任务的特种车辆”的违法行为,在执法中早有相应的处罚标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规定:不避让救护车,处100~150元罚款、记3分。但交警表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取证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一般未避让急救车的案件都没有予以处罚,且为避让而违法的人员提供证明也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2012年12月14日,成都的300辆急救车装上了行车记录仪,拍摄主动避让和不避让急救车的车辆情况,为驾驶员申诉和交警处罚提供依据。

当人们不再有顾虑为急救车避让时,还值得注意的是急救车优先权滥用而导致人们对急救车信任缺失的现象。在立法时除了要明确急救车的“特权”外,也要有相关细则规范急救车的管理和使用,防止急救车在未执行紧急任务时挥霍特权。 生命之上,始有方圆。要减少救命通道被“堵”的悲剧,眼下能做的就是建造好“技术加制度”的防火墙。

上一篇:简约的教学 丰实的成果 下一篇:走进忘忧谷乐以忘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