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叶以来江南城市化的新格局

时间:2022-09-04 10:37:21

明中叶以来江南城市化的新格局

内容提要

明中叶以来江南大量修建城墙城堡,这种新型城堡既属于城市体系中的居民集结点,又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城市化新格局。温州永昌堡就是一个范例。它集防御、生产、生活、交通等多功能,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

永昌堡

王叔杲

抗倭

民间自建

作者陈学文,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客座教授。(杭州

310025)

自明中叶(嘉隆万)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一边是新市镇的涌现,另一边是原有的城镇在扩建。如嘉兴府嘉靖三十九年费银18649余两建城;余姚县于嘉靖三十六年新建内城1440丈,城楼4座,费银53300余两;吴江县于嘉靖三十三年增高加厚原城。一些城镇在扩建城墙,既是为了城镇的管理,也是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这是一个明清时期正常的城市化发展的规程。但是在江南沿海一带也有一些地方在兴建城堡,保家卫乡,防止倭寇入侵。这种具有军事性的城堡,自兴建后便于当地居民就近迁居于城堡内安全生活,从而也形成了地方性小市场和居民聚居地。这些城堡是颇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新型城镇,是独具一格的城市化新格局,也是过去城市化和江南城镇史研究所未有涉及的领域。在明中叶东南沿海一带新建的城堡式城镇先是以军事性的职能为主,继而由于居民集结,需要生产、生活等配套设施的配置,就有了商店、街道、市场、交通等设施,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型城镇,这与一般市镇尚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仍可属于城镇体系。这类城镇虽无市镇之名而实具市镇功能,过去市镇史研究中未将其列入研究范畴,尤需加以注重。

此外,明初洪武永乐间,在贵州安顺实施军事屯垦,将江南一带百姓随军移民屯居于此。经600多年,至今安顺还留有约30万汉族移民的后裔,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这虽与明清江南城市化无直接关联,但也因军事原因而形成了屯堡的居民集结点,与江南的特殊市镇形态――堡,有类似的军事屯驻性质。

在中国,城、市、堡是具有不同的概念,反映了不同的形态。城与市合称城市则是近代的概念。“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城市一旦出现,它将主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而中国的城市更多具有政治中心意义,即是各级政权机构的所在地。

古典文献对城与市有严格的区分和诠释。城:“城,以盛民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城是军事防御设施,也是居民聚居地,所以城必有城墙、城池。《世本》则详日:“《吕氏春秋》言:鲧以兽尾为城。又云,夏鲧作城。《淮南子》日:鲧作城。《吴越春秋》日: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又按《博物志》,禹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又自禹作也。”《吴越春秋》:“子胥日: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管子》:“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从上述古文献可辨明中国城最早功能是作为防御战备的卫民设施,并拥有较多的居民集结点。这符合刘易斯、芒德对城市涵义的阐释:“一是作为军事设施,另一个就是对城市里的居民进行有效的统辖。”城确具二重性:军事和卫民二大功能。而市则更多的是商业贸易功能。《易・系辞》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城与市合称为城市在文字上始于战国时,《战国策》・:“有城市之邑七十。”《韩非子》:“大臣之禄虽大,不得籍威城市。”但这个城市概念还不同于当今对城市的定性和涵义。市,则是经济性的商业贸易场所,凡有了剩余产品而需要交换时就有了各级市或市集。

堡与坞相近,为小城也,亦多为防御性设施,后因居民增多而成为城的缩影。

温州地区迨至明中叶在兴建或扩建城市、城墙时,在民间自筹建堡之风盛起。乐清及平阳、永嘉、瑞安兴起了建堡之风,这是迫于明嘉靖以来倭患加剧而采取的相应措施。为节省文字,列表示之:

下表所列温州四县计有17个堡,其特点多分布于沿海地区,多为民间自建,多建于明嘉靖年间,正是倭患频发之时,为了御倭保家,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其规模不比卫所城小。如永昌堡周达930丈,永嘉堡周720丈,而蒲岐所城600丈,后千户所城400丈,宁村所城600丈,这二个堡城墙规模皆超过后三个所城墙。由于堡的建成,居民聚集,就成为一个自给性的小城市,有供应生活所需的商店、街市、市场,堡也就成为中小城市群体中的一员,所以可以把先由御倭所建而后成为居民聚居地的堡也列入嘉靖时期特有的城市化轨道之中。

嘉靖三十年以来,倭患频发,地方不靖,生灵炭涂,烧杀掳掠,百姓苦难深重。温州地区除了明初洪武二十年汤和巡海时所建温州卫、金乡卫、盘石卫,下辖瑞安、海安、蒲门、壮士、沙团、蒲岐、宁村各卫所城外,其他地方先后亦多有修建城堡之举。乐清县就兴建了许多城堡。堡者,由土所筑之小城也,实是城市的缩影,而具防御功能。乐清就有著名五堡:永康堡,由刘姓居民集资建造,高4米,宽6米;寿宁堡,“在瑶岙,嘉靖间(四十年)邑人朱守宣倡议筑以防倭,周五百丈,门五”;安宁堡,又名郭路城,建于嘉靖三十七年,城高4米,基宽10米,周400丈,三门,由听耕、霞川、友兰三人出资;福安堡,又名凿前城,由连哀公出资于嘉靖壬子(1552年,即嘉靖三十一年)建造,高4米,基5米,周四里许。还有鄂渚堡。安宁堡有记:“嘉靖三十七年春,倭夷寇境,火人屋,掠人财,民皆汹汹,逃窜流离,肩摩踵蹑,骸枕尸暴。河上闻鬼哭,井中嗅人腥。至三十八年,邑侯俞公,讳文荣,谕众多立堡。故乐清东有刘氏堡、连氏堡、朱氏堡。而余族之堡,实不费朝廷公帑,祖听耕、霞川、友兰诸公合族商议,皆出已资,俱竭民力,筑未告竣,而寇已息矣。……名日安宁堡。……洵百代之无虞者也。”

明中叶以来乐清所建五城堡多是民间自筹资金建的,规模比城小,但有时亦称堡为城,修建目的就是防御倭寇,多带有军事目的。其功能以集军事防御、生活方便为主的民居地,故多有水陆门,既具小城的功能,又带经济性的居民集结点,这就是明中叶以来江南大量兴建的城堡,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特色。在这众多城堡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当推温州龙湾区的永昌堡,至今已450余年,仍坚固如初。研究它,可以归结出明中叶以来东南城市与城堡若干带有规律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永昌堡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民间自建的城堡,距今已有450余年,坚固如初,2001年公布为全国第5批文保单位,该堡反映了王氏宗族与王叔呆等人爱国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永昌堡位于今温州市东南25公里处龙湾区

永中镇,仅十一月(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至三十八年十月)就建成。其规模:“堡城四周凡八百六十丈有奇(万历府志记为九百三十余丈),高二十有五尺,厚半之。以三面距河,中引二渠。按方立门,水陆各四,楼橹周庐,桥道,靡不敕治。井井绳绳,屹为一方巨镇。咸(以)谓县治无以过也。”其规制完全抵得上一个县城,居民丛聚,街市俱备。高岱日:“数甏以石门水,城外环河四面,引二渠贯城中,楼橹雉堞,衢市梁井,无不斤斤备也。”

永昌堡称之为堡,实是一个城市,集防御、民居、生产、生活、消防于一体的城堡式工程,今实地测量为南北778.3米,东西445.3米,城墙高8米,阔4米,占地面积为0.34平方公里。内外城基均为坚石块垒砌而成,中填夯土。堡有垛(空心敌台)12座,上层为嘹望射击的战区,下层供休息和驻防。城堞凡908个。其设计科学周备,可长期驻防,生产生活均可自给生存。城堡外有护城河连接河道以通航,形成一片水网地带。城内有二渠,上渠宽13米,下渠宽8米,再用花冈岩筑成堤岸,十分坚固。堡内有围田150亩,可供耕作种植粮蔬,可见非一时暂避倭寇之建,完全是长期安全聚居之所。渠河可供运输、灌溉、消防、饮用、洗涤。水门,可随需启闭。四城门皆设谯楼,以作战斗指挥。渠上又建五桥,两岸通行便利。河道纵横,均匀分布,河运方便。民居商店濒河分布,小桥流水,颇有江南风光之美,俨若一座美丽的水城。堡内有状元府第、世大夫祠、布政使祠等雕梁画栋,富丽堂皇。英桥一带本是盐碱地,土质疏松,为建堡很注重地基地夯实,先从外地运来10万多立方米土石填实,再用粘土黄沙片石夯实。后经嘉靖四十五年、万历十七年、三十三年及清代十八次地震的考验,永昌堡丝毫无损而坚固如初。

永昌堡的创建缘由皆因倭寇屡犯。龙湾地处东南沿海,地饶民富,是有名的永嘉场盐场。“居民煮海为业,皆若藉灶下。场延袤五十余里,民居栉比鳞次。”“其土积卤,其业宜盐,故置场名永嘉以榷之。其民藉皆系于灶,当赋盐人廪转饷塞上。”。倭寇沿海岸登陆侵扰不已,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先窜人蒲州,经盘石占龙湾永嘉场诸乡,而官军、卫所均无力抵御而任其掠夺。张纯:“嘉靖中,倭寇起东南,虏掠海滨诸郡邑,人无虚岁,所在望风披靡,有司苟且,饰功过,无实为民屏捍,民亦莫知所为生,无久长计。”宗臣:“岛夷入寇吴越,杀戮焚掠,数百里为墟,今古至变。”。海防凋敝,卫所虚空,官军望倭披靡,王氏族众只好自建义军抵御。嘉靖三十五年王德王沛“率乡兵往御,倭望风引遁人海去。王兵乘胜追剿,夺回官马十余疋(匹)。”嘉靖三十九年四月五日,倭从瑞安梅头登陆,闻讯,次日王德王沛率义兵追剿,王沛王崇尧遇难。四月二十日王德率众驰援,在金岙伏击阵亡。“贼一遂掠管头(乐清馆头)、蒲州等处,乡官致仕佥事王德督所集义兵哨剿至龙湾见杀。”明朝廷颁财敕命,赠王沛为太仆寺寺丞,建褒忠祠;王德为太仆寺少卿,建愍忠祠。

王沛王德抗倭卫国护民牺牲,激奋了英桥王氏族众抗倭的决心。“王氏自有倭患以来,聚兵保守数年间,乡族恃以无恐,罹此挫,莫不寒心。”。他们已意识到要保家卫国,只有靠自己组织起来,首先是要有防御的屏障,这就是自建防御性的城堡。“兵不固营垒为战斗计,危道也。莫若相度筑堡聚守为万全策。王叔杲高瞻远瞩,早于王沛王德牺牲前已有建堡的筹划。“为欲保聚乡族,必须相地筑一城,以护其室庐,然后练习乡兵,进则可战,退则可守,方为万全之策。”

建城堡必须要有资金,王叔杲主动推迟了科举应试时间,全力以赴投入筹建工作,他带头捐资数千两银(占全额七千两之半数),这时他长兄王叔果回乡省亲,遂共同筹划,先择“能者数十人分职其事”,后由王叔呆“独总其成”。王叔果回京即上奏《请建堡疏》,得朝廷核准,遂将巡检司和盐课司迁入堡内,以增强防御能力,形成军民联防机制,此为史所罕见。“盖堡内有盐课司,则灶户附场居住,不至四散逃移;有巡检司,则弓兵调度有方,可藉协力防守。”“移人堡内,则彼此凭依,守望相助,庶几缓急得力。……盐课司巡检司并居一堡,则人烟辏密,防守益固,隐然郡城一屏障也。”“庶几寇至有备,民得安生,弓兵不为虚设,国课不至终亏。”。军民互保,好处多多,城堡倒成了保护巡检司盐课司的实体,正如焦所云:“堡成,楼橹相望,邑恃以无恐。”

王叔杲还是理财能手,为了节省开支,他将城堡一片土地开发出让以增加收入。“相地取险可守,虽其室庐尽斥外之,故人咸服其公。堡环周多空地可廛,则价自倍,因计亩出直以助经费,则财不匮,故人咸服其智。试南宫,进取厚资也不就,而就乡井所急,先义后利,故人咸服其度。不烦官,不扰民,不久淹,先事而殷忧,后事而周防,故人咸服其算。”

在兴建永昌堡工程中,王叔杲出资出力,日夜操劳,“顾余一人总工作之繁,当变故之集,其劳苦万状,至今思之,犹为寒心!”永昌堡坚固防御性强,且环境优美,“大海环之,内河四绕,虽蕞尔一区,而一郡山水总揽殆尽。”

永昌堡在抗倭御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震慑了倭寇不敢轻易来犯。“堡成,楼橹森严,望之(如)巨镇,而防守之法渐备,乡族赖以父(yi)安。……堡之甫竣,寇突至,众藉以无虞。”嘉靖三十九年以来倭寇来犯一见巨堡屹立,即望风鼠窜。“自嘉靖壬子两浙被倭寇以来,郡邑多残毁,惟兹乡稍能防御,即寇来不敢深入,时败去。”

明中叶以来东南沿海各地普建城堡以防倭御寇,但以浙江东南温州最多,如龙湾区有永昌堡,永兴堡、宁村所三个城堡互为犄角。此外如金乡卫、蒲门、壮士城堡等也都在御倭中发挥巨大作用。

还须指出城堡的兴建与烽堠有密切关系,温州沿海一带多筑有烽堠(烽火台)。这些烽堠大都依山而建,在山峰上修建了烽火台,有专人嘹望守哨,一旦发现敌情,昼则燃狼烟(狼粪燃烧青烟直上,不受风力影响),夜则点火,相邻烽火台见状亦即举烟火以相沿传递战讯,这在古代是一种军事通讯方式。“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沿海地面,设置烽堠。……如遇寇船有警,昼则举烟,夜则举火,以凭策应。”。烽火传递则已是很先进的“声光”的军事通讯,温州沿海一带至今仍遗留了一些烽火台的遗迹,仅乐清一县就有81处“烽堠”,它与城堡联成一个网络,发挥了军事防御的功能。

在江南所建城堡中永昌堡系民间自筹自建,设计科学,建筑坚固,风雨沧桑450余年仍坚固如初,且建城堡费用仅7000余两银,仅11个月就建成。而其他县城建筑费用、时间都与永昌堡相差甚大。

明中叶以来江南大量兴建扩建城堡,前者城市多因经济发展、人口密集,而需要建城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后者城堡则因军事需要而筑城堡城墙工程,而后始形成人口聚集的城堡式的城市,这两种城市的性质有联系亦有区别。

明代中叶江南城市的城墙兴建多为官方用公帑而建的,往往缺乏专人负责设计或筹划,费用较

高;而永昌堡等城堡则由民间自筹经费,有专人司其职,设计科学周全,费用节省,修建时间较短。以永昌堡为例,集防御、生产、生活、交通、灌溉、消防多功能于一体,是明中叶江南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其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永著于世。这类城堡型的新兴城镇,是别具一格的城镇,有其时代性与地域性的新特性,是江南城市化的新格局,应属于城市体系中的新类型的居民集结点。

最后还须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勃兴、形成、发展,盖多由经济发展所推动的,其经济性也很明显。而城堡式的居民集结点是明中叶特定环境的军事因素所建成,尔后才有经济性的功能,因此政府未将其列入市镇建制中,也缺乏税课司等市镇管理职能部门的建构,所以也只能视为具有准市镇的范畴,属于不完全的市镇体系。我这样的论证也仅仅是一个探索,很不成熟,祈大家加以探讨。

注释:

1.详参见黄敬斌《利益与安全:明代江南的筑城与修城活动》,《史林》2011年第3期。

2.详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18日唐红丽《六百年屯堡文化,活着的大明历史》。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三,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页。

4.《列宁全集》卷19,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4页。

5.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下,中华书局影印1981年版。

6.《墨子》卷一《七患》。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848册,史部第15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汉]宋衷注、[清]张澍粹集补注:《世本》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30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汉]赵煜撰:《昊越春秋》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463册,史部第22册。

9.《管子》卷十八《度地》第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729册,史部第35册。

10.刘易斯・芒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11.《周易》卷八第74页。四库全书,总第七册,经部・一。

12.《战国策》・卷十一,《齐策》,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406册,史部第164册,第314页。

13.《战国策》卷十八《赵策》。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406册,史部第164册,第357页。

14.《韩非子》・《爱臣》,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729册,子部第35册,第60g页。

15.万历《温州府志》,卷二《舆地下》。

16.《安宁堡记》,万历三十七年。见王纪芳主编《尘封的记忆:乐清的城堡烽堠与集市》,中国文史出版社2D。8年版,第40页。

17.侯一元:《永昌堡记》,万历《温州府志》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18.高岱:《永昌堡记》,王玉刻民国《英桥王氏家乘》卷三,《外编》,温州图书馆藏本。

19.侯一元:《永昌堡记》,万历《温州府志》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又《王叔杲集》・《王介园存稿附录》卷一,侯一元《永嘉场新建永昌堡城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版。

20.王慎中:《封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溪(英)桥王公墓志铭》,收于《东嘉英桥王氏族谱》卷四《文纪》,温州博物馆藏明钞本。

21.张纯:《赠太仆寺丞仁山王公墓志铭》,时为嘉靖三十七年秋七月,见《东嘉英桥王氏族谱》卷四。

宗臣:《报阮督学》,《宗子相集》卷十四,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1287册,集部第22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2.嘉靖《永嘉县志》卷九。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六十,嘉靖三十七年。

23.嘉靖《永嘉县志》卷九。中国文史出版社20lO年版。

24.王光美:《先参政公行状》,见《王叔杲集》-《玉介园存稿》卷四,附录三,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版。

25.王叔果:《筑永昌堡始末》,见《王叔杲集》第381页。

26.《王叔果集》卷八,《请筑堡疏》,黄山书社2009年版。

27.焦弦:《参岳王公传》,见《王叔果集》附录三,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页。

28.侯一元:《永昌堡记》,万历

《温州府志》卷十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1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29.王叔杲:《筑永昌堡始末》,见《王叔杲集》第381页。王叔杲:《永昌堡地图说》,见《王叔采集》第387页。《王叔果集》,第502页。

30.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第1047册,子部第353,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1.弘治:《温州府志》,卷十七《遗事-防海》,上海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3页。

32.详见拙著《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及其他专题论文。

参考文献:

1,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马恩列斯论城市》,1982年版。

2,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3,[美]施坚雅:《中国封建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任放:《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陈学文:《论江南市镇史的研究》,香港《九州学刊》1994年第六卷第三期。

上一篇:数字化管理与安全法的人性之维 下一篇:老子的无知思想与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