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运营的理论基础研究

时间:2022-09-04 09:51:41

虚拟企业运营的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虚拟企业运营是一个基于市场机遇的各种核心能力的整合及各伙伴企业合作经营的过程,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从能力分工的角度来探讨虚拟企业的合作运营;二是交易费用理论,从契约角度来解释这种合作运营关系;三是博弈理论。从博弈论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运营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博弈的过程。

关键词:虚拟企业 合作运营 核心能力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博弈论

一、虚拟企业运营的相关概念

所谓虚拟企业是指多个企业之间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抓住市场机会,通过公司协议和联合组合等方式,将各企业的核心能力和资源通过信息网络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开放的组织形式。来共同完成某项目。在这个组织中。各企业各自负责整个项目的子任务块。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立运作,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达到整个项目的实现。虚拟企业完成项目后,该组织自行解散,各企业又会参加其他的市场机会。虚拟企业的实质就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虚拟企业运营依赖于各伙伴企业间的相互密切合作。合作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而自愿进行的协作性和互利性的关系。虚拟企业运营是通过合作获得了单个企业本不具备的新功能,使得企业能够抓住本不可及的市场机遇。

虚拟企业运营可形象比喻为新水桶理论。正像水桶容量取决于构成水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一样,企业的经营能力将受到企业所有能力中最薄弱的那种能力的制约。这样,企业要使自己获得经营优势首先是加长自巴的短木板。然后再加长次短的木板。如此循环往复。为此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且会失去很多市场机会。更重要的是分散企业精力,影响特长的巩固和提高。而合作经营思维一改传统的“加长短板”的思维方式,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内部来修补和加长木板,而是将自己最长的那块木板和其他企业的长木板进行拼装。形成一只容积更大的水桶。为了完成市场目标,若干企业通过合作方式组成新的“水桶”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每个公司对自身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的生存开拓了更广泛的空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新水桶不仅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在每个人的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尽量使组成成员各方的利益获得增加;而且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使整个社会的资源置更加合理、有效。正因为如此。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间的关系已从单纯的非赢即输的零和博弈。发展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强强联合,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二、虚拟企业运营的理论基础

虚拟企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真正的企业,也不是纯粹的市场交易,虚拟企业运营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从能力分工的角度来来探讨虚拟企业的合作运营:二是交易费用理论,从契约角度来解释这种合作运营关系;三是博弈理论,从博弈论角度来分析虚拟企业运营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博弈的过程。

(一)核心能力理论的解释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Hamel)于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的概念强调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组织内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企业现有的资源水平,及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企业之间在整体上是异质的,企业的异质性不仅表现为企业的产品差别化和规模不同。更根本的表现为企业之间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差异。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非竞争性的,难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和被竞争对手模仿。在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互补性为企业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从核心能力的协同运作角度看,虚拟企业运营是在资源共享的生态环境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合作各方拿出自己的相对优势资源和能力即长木板共同组成新容量更大的木桶。这种通过企业间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功能专精。并为企业培养新的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打下基础。从这一点上看。虚拟企业运营的价值就在于合作成员能够借助彼此的核心能力或优势能力,从而形成功能专精的良性循环。提高了满足顾客的能力。

(二)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交易费用理论起源于人们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探讨。此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1937年在其《企业的本质》一文中首先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指的是拥有不同资源的各方在交换其资源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例如交换前搜寻相关信息的成本、交易过程中谈判和签约的成本、签约后落实契约的成本(如监督契约实施的成本、违约所产生的成本)等。根据交易费用理论,社会经济要素(人员、人员的集合及附属资源)究竟是选择企业的形式或者通过市场发生作用是由交易成本决定的。如下所示:

市场交易成本=∑Ci i,1,2……n

企业生产成本=∑Cj j=l,2……m

Cx表示在企业或市场中的成本项。当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生产成本时,则形成企业;相反。企业的要素通过市场发生作用。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等人对此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完善。威廉姆森指出市场与企业之间还存在中间组织。而这种中间组织实际上就是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行为。

由此可见,虚拟企业合作运营关系是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交易和层级组织之间的经济形式。市场交易有较强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但是在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时。交易成本较高;层级组织尽管具有良好的分配效率,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成本和道德风险。但是由于层级组织固有的“惯性”,面对高速变化的市场显得过于迟钝。此外。在需要多个领域融合的系统性创新上,层级组织又面临着资源不足,或者企业规模过大而引起的高管理成本问题。虚拟企业是一种介于市场与层级组织纵向一体化之间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构成虚拟企业的伙伴企业通过合作,共同投入资源。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各合作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虚拟企业既不同于通常见到的市场交易合约也不同于企业内部合约。它是在交易费用约束条件下的合约选择结果。

(三)博弈理论的解释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划分这两种博弈的标准主要在于当事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够达成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虚拟企业运营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博弈的过程。我们可以假定市场上存在两个企业A和B,彼此之间技术资源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下表为企业A与企业B在合作与竞争的情况下的收益设想。如企业A与企业B之间真诚合作。组成“双赢”的虚拟企业。那么企业A与企业B的收益均为a个单位:如果企业A采取与企业B合作的行为,而企业B则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采取不合作的行为,那么企业A的收益只能为b个单位,而企业B可获得c个单位的收益。同理,如果企业A采取不合作。企业B采取合作,那么企业A可获得c个单位的收益。而企业B可获得b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企业A与企业B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那么企业A与企业B都只能获得d个单位的收益。且c>a>d>b。虽然,当一方一时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可以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但很快促使另一方也采取不合作策略。甚至还可能采取报复行为。结果是使双方都受损失。正是由于双方都看到了恶性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才愿意通过组建虚拟企业以合作的方式为双方获取比较多的利益。

由此可见,虚拟企业运营的实质是由于许多企业看到虚拟企业这种合作博弈能为各方带来较多的利益。因为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其速度赶不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唯有通过企业间合作才能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顾客要求的商品,从而发展壮大自身,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有效适应21世纪不确定的竞争环境。当今企业的竞争理念已从对抗式的独立竞争走向协同式的合作竞争,虚拟企业运营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以合作求竞争的战略增强并能巩固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提升了企业群体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上一篇:透视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传媒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下一篇:“大企业低工资”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