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2022-09-04 09:19:30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缺少培训机会。针对这些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大和保障财政投入;二是贯彻落实民办教师资格制度;三是强化政府行为,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四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关键词】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园;幼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幼教主力军的民办园,是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支新生队伍,它的出现不仅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而且激发幼儿教育的竞争。但是,西北地区农村民办教师面临的困境已严重影响农村幼教的发展,保障民办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因此,本文通过揭示西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现存的问题,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民办幼儿园,是在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由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自筹资金举办的幼儿园。[1]

一、西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面临的困境

1、西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城市幼儿教师配置多为“两教一保”,但西北农村民办园实行包班制,所有保育、教育工作均由一位教师“全权”负责。几乎没有分设保育员,保育功能严重弱化。再者,由民办园的特殊性,小中型园的园长也是带班教师,只有大型园的园长才做专职管理者。

《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要求全日制园平均每班配专职教师、保育员各0.8-1人,但民办园因严重缺乏教师使得保教分离。主要原因:第一,民办园自负盈亏得不到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一些投资者注重经济效应不配备保育员。第二,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园长想配备足够的教师,但因工资低难以聘到。他们的工资一般是公办教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平均月薪300-500元,且没有分房、养老、医疗保险等机会。[2]因此,难以对民办教师产生吸引力。

2、西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职称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据统计表,全国64.5%的专任教师未评职称,其中城市55.1%,县镇55.9%,农村71.7%。农村未评职称教师远大于城市和县镇。西北五省农村民办园调查结果:263名被调查者仅11名有职称(占4.2%)其中小教一级7名,小教初、高级各2名。这些有职称者多是园长,其职称一般是小学任教评定[3]。退休后被返聘回民办园,职称已由原单位解决。

不同办园模式,教师职称情况不同。西北农村主要办园模式有乡镇中心园、村办园和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教师拥有国家正式编制。[4]这类园极少且园中只有少数老教师有评职称资格,占比例较大的是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和村办园,学前班教师职称多属小教职称。村办园主要有村办村管的村级园和村民个人举办的“庭院式”的家庭园,这两类园属非公办,几乎没有事业编制,更谈不上评职称。

3、西北农村民办园教师缺少培训机会

教师入职前学历偏低,在职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培训,对于专业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调查显示:仅有5.3%的教师获得脱产学习机会,21.3%每年获得1-2次培训机会。[5]同时了解到“真正有教师培训计划的民办园很少,参加园本培训者占33.1%,县(区)教育局培训的占27.5%,培训形式主要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题讲座或参加公办园观摩课,随意性较大。[6]”

可见,教师缺少培训机会的主要原因:一、涉及到培训费问题,民办园不愿自己出资培训。二、民办教师数量太少,包班制导致“工学矛盾”突出,教师难以脱身外出学习。三、西北各省区的幼教相关部门组织教师培训机会少,如教育行政部门、学区教研室及幼教学会等每年组织的培训仅1~2次,且能够接受培训的人较少。[7]这种教师外出培训少,信息不畅通的滞后现象,使许多民办园教师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

二、提高西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大和保障财政投入

第一,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

第二,奖励民办园。对于不同级别的民办园给予不同等级的资金补助,奖励办得好的民办园,最终实现“以奖代补”。

第三,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捐赠。

2、贯彻落实民办教师资格制度

公、民办园教师同工不同酬给非在编教师带来明显的不公平感,严重影响职业积极性。但把非在编教师都纳入公办园也不是有效之举,切实可行的做法是走幼儿教师职业化道路,建立教师职称为基础的绩效薪酬制度,制订幼儿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民办教师纳入评定体系;按教师职称确定薪资,将教师标准化的工资纳入办园成本,确保在不同办园体制幼儿教师同工同酬。

3、强化政府行为,规范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针对高校毕业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教。政府减免学前教育贫困生助学贷款;提高工资起点、提前晋职(定级)、发放住房补贴和安家费、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主体“下移”,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西部幼儿教师队伍。[8]

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各类民办园的评估体系,培训一批合格的督导评估人员,对各类民办园定期有效评估。依法对民办园宏观管理,园长、教师资格、师幼比例、教师基本工资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监管。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第一,新教师岗前培训。西北农村民办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缺乏骨干教师,县级教育部门通过评选县优秀幼儿教师,规定一对一负责新教师的培训。同时,园内选择经验较丰富的老教师带新教师。

第二,建立教师培训网络。教育部门要搭建公、民办园交流学习平台,组织公办园免费向民办园开放。其中省、县、乡镇级中心园带动民办园定期公开教学或研讨活动。

第三,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指向高校专家引领和省、县级骨干教师观摩课和教研活动。在外出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公办园骨干教师编制录像带以供民办园教师观看、分析。

【注 释】

[1][5] 谢秀莲.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2] 王冬兰著.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教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11(4)102.

[3][7] 张朝,于宗富.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33.

[4]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网.www.stats.省略/data/2008/p186a.htm.

(下转第18页)

上一篇:用爱心促进“个别生”转化 下一篇:四川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