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倔强叩问:为何不能复查高考试卷?

时间:2022-09-04 06:26:28

考生倔强叩问:为何不能复查高考试卷?

又到一年高考时。十年寒窗长夜漫漫,最终决定是否可以迎来黎明的,却只是薄薄的几张试卷。正因如此,每年都会有一大批估分和实际成绩差距很大的考生,要求复查成绩,然而得到的总是“查分无误”的通知――官方数据显示,高考试卷复查一直为零差错。

即使最精密的机器也会失误,我们的高考阅卷却竟然从未出错,这可能吗?不少考生和家长就此提出质疑。河南考生王志也有同样的困惑。王志2008年高考估分为551分,实际成绩仅521分。就是这30分,将他隔在重点大学的校门外,隔在他梦想的人生外。

王志无法接受!这个文弱少年,以倔强的姿态,一而再地将招生办告上法庭,他不相信复查结果,要求由他本人核对自己的高考试卷。王志的维权之路结果如何?他最终能否打开与自己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黑盒子”呢?

两次高考多艰难雪上加霜更悲辛

2008年6月8日,为期两天的高考结束,河南省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王志心事重重地走出考场。校门外,父亲王华东正倚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顶着烈日的暴晒,眼巴巴地等待着他。“感觉怎么样?”王华东迎上来,急切地问。“不怎么样。头晕得厉害……”王志讷讷地说。王华东强作欢颜:“不要紧,当年赵子龙七战沙场才救出刘备。要实在不行,咱明年再来。”王志说不出话,目光愧疚地掠过父亲的白发和皱纹。

1989年,王志出生在河南省兰考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王华东是教师,母亲在家务农。2004年,王志以全县第11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兰考县第一高级中学。王志意气风发:“我一定珍惜机会,就算不上清华北大,至少也得是一本(指全国重点大学)。”为了这个梦想,三年里,王志学习非常刻苦。

2007年6月,王志满怀信心地参加了第一次高考。然而,考试成绩并不理想,估分只有546分,实际成绩560分,离568分的重点大学分数线还差8分。老师和同学都劝他:“读个二本算了,只要专业好,以后一样有出息。”但王志不甘心:“我一定要上重点大学,宁缺毋滥!”父母虽不理解儿子的做法,但尊重儿子的选择:“只要你不怕吃苦,家里永远支持你。”就这样,王志放弃了填报志愿,开始复读生涯。

也许是因为压力过大,第二次高考,王志失眠很严重,发挥并不理想。

2008年6月9日,考生统一对高考成绩进行估分,王志的估分成绩为551分,仅比去年多5分。而学校估出的理科重点分数线为560分。想想父母风里雨里地劳作,自己日复一日的艰辛,只换来这样的结局,王志心酸不已。为确保能够被一本录取,他只好报考了河南大学的一个冷门专业。6月26日,高考成绩公布,王志竟然只有521分。由于他估分时偏向保守,他本以为,自己的实际分数应该在570分左右。最让王志想不通的是,他自觉考得最好的理科综合仅仅215分,而他的估分为280分。“这怎么可能?”王志坚决不相信。他当即对照网上的标准答案,对自己的答卷再次进行估分,扣除所有没有把握的分数后,这门考试也应该得到255分。哪怕有误差,也不会相差40分吧?王志愤愤地冲出房问,对正在屋外忙碌的父亲说:“一定是评卷老师评错了!”听完儿子诉说,王华东安慰道:“没事,不是可以申请复查试卷吗?”当天下午,在父亲陪同下,王志来到学校,递交了查分申请。7月2日,学校通知王志:“省招生办已经核查了你的考卷,成绩无误。”

王志根本无法接受。失望之余,他对父亲说:“说不定那个给我查卷的人根本就没查,只是走个过场而已。”王华东也认为:“有可能。哪个单位都有不敬业的工作人员。你整个材料上交吧,他们要是重视了,也许会重新派人帮你查一下。”随后两天,父子俩一番商量后,打印了一份《对个别评卷教师不负责任的反映》的材料。7月7日,王志专程坐火车去郑州,向省招生办递交了这份材料,可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回复他:“既然已经复查过了,再查结果也肯定一样。”不甘心的王志找了个招待所住下,随后几天,他又多次去省招生办想反映情况,但人家连门都不让他再进。

“看来我只能又复读一年了。”王志气馁地对父亲说。就在他不准备再纠缠此事时,一天他上网浏览新闻,突然注意到这样一则报道:2008年高考结束后,河南省已有近两万名考生向招生办递交复查申请,但经复查,查卷误差率为零。报道还指出,这是由于高考“全部采用网上评卷、计算机统分”的结果。看到这里,王志恍然大悟:他的复查并不是某个工作人员不负责任造成的,而是由于复查内容主要为答卷(答题卡)漏评、卷面总分漏记、错记以及录入差错等,而评卷教师对评分标准的执行情况,则不属于复查范围。通俗点说,就算教师把卷子改错了也不要紧,因为复查不会查这些,除非是计算机在统计分数时出了故障,否则复查永远是零误差。评卷教师在那么短的时间内,要改那么多卷子,谁能保证他们不一时眼花呢?王志越想越心寒,自己累死累活寒窗十载,父母也跟着受苦受罪,最终命运却要掌握在别人手中。“太不公平了,我一定要讨一个说法!不然,谁能保证明年我不遇到同样的事?”王志对着电脑捏了捏拳头。

倔强男儿上法庭愈挫愈勇为哪般

上访无门,奔波无果,王志怒不可遏,决定诉诸法律。2008年7月17日下午,他将一纸诉状递到登封市人民法院,将省招生办告上法庭。诉状中,王志请求法院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开他的试卷信息。

法院立案后,王志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直到躺在自己熟悉的小床上,他才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官司一旦开庭,就要请律师,那可是很大一笔花销,自己复读本来就花费不小,父母会怎么想?”“爸,妈,我有件事想告诉你们……”晚上吃饭时,王志嗫嚅着开了口。哪知王华东听后,不但没生气,反而拍着他的肩膀说:“儿子,你做得对。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该我们争的理,一定要争。钱的事你不要着急,我和你妈会想办法。”顿了顿,王华东又说,“这个官司不光关系到你一个人,还关系到很多像你一样的考生。要是你能打赢,不知有多少人的命运会改变,那你可是做了件天大的好事。”父亲的话仿佛打开了一扇门,让王志豁然开朗。

王志一门心思等着好消息,这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他跌破眼镜的事:8月1日,一封装有某三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邮件寄到了他手中。王志除了河南大学,根本没有填报任何志愿,也没有填服从分配,那么,这所大学怎么会将他录取呢?王志诧异万分。他立即询问省招生办,得到的答复是,他确实已被某大学录取,具体原因不详。工作人员劝慰他说:“这所大学也还不错,你再复读一年,也不一定百分百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不如就去他们那儿读书算了。何况,学校的专业

任你选。”起初,王志觉得对方说的也不无道理。但细想却感到不对劲:如果他去了这所大学,即使案件胜诉,经复查他的分数上了重点线,他们也不需对他重新投档录取;如果不去这所大学,但他的档案已经调进了该学校,他就失去了复读的机会。

“这是你们的阴谋,目的就是为了让我撤诉吧?”王志冷冷地说。8月底,他又将省招生办和某大学同时告上法庭,请求法院确认省招生办擅自将他的档案投档的行为违法,确认某大学的招录行为无效。然而9月1日,被告大学的校长亲自来到王志家中,一见面,校长就连连道歉,并对王志承诺:“只要你愿意进我们学校,所有的专业任你选择,还包你四年的学费。”这番话让王志动摇了。毕竟,四年的学费对他们这个贫寒之家来说不是小数目,这可以让父母少操多少心、少费多少力啊!况且,在这场官司中,他矛头指向的是省招生办,是否能打赢官司远为未知数。于是,他同意不再追究学校的责任,撤销了对学校的。

不久,王志在这所他不太满意的学校,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临走时,他签订了委托书,让父亲王华东全权他省招生办的两讼。他叮嘱父亲:“爸,这个案件就算胜诉,也已经改变不了我的命运,但就像你说的那样,它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咱们一定要坚持。”王华东郑重地点头,父子俩的手紧紧相握。9月12日,郑州市高新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王志诉省招生办要求公开高考试卷一案。9月28日,高新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理由竟是他们提供的证据,仅能证明曾向省招生办申请了查分,不能证明申请了查卷。

“这算什么理由?简直荒唐!”王华东难以接受。王志得知一审结果也不能理解:“咱们明明多次到省招生办递交申请查卷的材料,省招生办也承认对咱们的申请已经作了详细解释,这还不算证据吗?”王志决定将官司进行到底。10月15日,他委托父亲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上诉书。

判决胜诉仍悲哀父子誓将维权进行到底

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学生竟一而再、再而三地和省招生办作对,此事逐渐传开后,亲朋好友都劝王志:“你不要傻了,你大学还没毕业,得罪这些部门对你没好处。”王志激动地说:“每年几百万考生,他们的命运完全由评卷教师决定,这实在不公平。我和我爸早就预料到胜诉的困难,但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

2009年2月2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判令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对河南考生王志本人公开其2008年高考试卷。这一判决意味着,所有高考考生都有权亲自复查自己的试卷。

4月28日,王华东终于接到了法院的电话:“你明天让王志过来吧,我们带你去看试卷。”第二天,王华东和王志带着2008年理科综合试卷答案去到郑州,准备好好对对答案,看到底有无漏掉给分的情况。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的陪同下,王华东父子被带到了省招生办所在的一间办公室。

不久,王志就看到省招生办的工作人员拿着试卷过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拿着录像机的人。王志忙把答案从包里掏出,准备核对答案。这时工作人员却说:“不是要看试卷吗?现在就给你看,但是只能看,不能核对答案。”这时,王志见拿着录像机的人开始了录像,就说:“我们说的公开试卷就是为了核对答案,不让核对答案有啥意义?要是这样的话,我们拒绝看。必须让我们核对答案才算执行判决。”那名工作人员说:“那好,这可是你自己不愿意看的。由于试卷全部是网上评分,阅卷老师的阅卷内容并不在此显示,我们已经严格按照判决要求向你公开试卷了,履行了判决。现在我们已经把整个履行过程录了下来。”说完,就把试卷拿走了。王志气愤不已,对法官说:“这不是糊弄人吗?”法官无奈地劝慰他:“回去吧,我们再做做工作。”

2010年3月30日,本刊记者电话联系到了王华东,询问近期情况,他不无忧虑地说:“一年多来,我和儿子不断坚持,始终未能让判决真正履行。眼看着又是一年高考,想到和我儿子一样遭遇的人依然可能要被改变命运,着急啊!不过,我们决不会放弃。不论最终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停止发出我们的声音。”

上一篇:高管辞职当“奶爸”,用营销理念培养儿子成明星 下一篇:没有父亲,就没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