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

时间:2022-09-04 06:09:57

首届中国摄影图书榜入榜图书

主编:王烁、高初

摄影:大卫・柯鲁克(David Crook)

口述:伊莎白・柯鲁克(Isabel Crook)

出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月

【评委评语】

自2011年至2015年的4年间,青年影像学者王烁和高初整理了伊莎白・柯鲁克和大卫・柯鲁克的底片、印相、书信、日记、田野笔记等档案,和96岁的伊莎白相伴完成100多次口述史访谈;并在时隔60多年后对十里店村做了新的田野考察。柯鲁克夫妇是中国英语教育的奠基人和重要的国际友人,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革命的见证者和重要的社会人类学家。这一由伊莎白和高初、王烁所完成的中国革命的视觉n案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折射出通过口述史、历史学考证和社会学调查进行影像史研究的学术方法;由相差70岁的两代人所共同完成的工作蕴含着对于中国问题的热忱与思索。

―晋永权

2011 年秋至2012 年初夏,每周一和周四上午十点,我们会来到伊莎白・柯鲁克家里,请她一张张地观看已故去的大卫・柯鲁克六七十年前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并讲出每一张照片能勾连起的任何回忆。1947 年底,柯鲁克夫妇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从利物浦乘船到达中国天津,以国际救济署工作人员的身份进入华北村庄十里店,考察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的。人类学在读博士伊莎白和想成为记者的大卫在十里店住了大半年,在此期间,大卫拍摄了近千张照片,细腻地记录了这个传统而典型的华北村庄所经历的重大变革,以及变动中的日常生活。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另一亲历者,伊莎白在60多年后重新观看、审视当年留下的照片,除了凭强大记忆力而唤回的当时情形,还讲述了自己半个多世纪以来对乃至中国革命的不断思考和未曾停滞的重新认识。

大卫・柯鲁克1947 年底至1948 年夏天在十里店拍摄的照片是我们进入这位英国共产党员留下的影像资料的起点,其实他在更早的1938 年就到了上海,1940 年夏又去了成都,因此,日据时期的上海、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南、共产党统治下的华北构成了大卫摄影生涯的主体。1938 年,当时正在西班牙执行特工任务的大卫被派往中国上海继续监视托洛斯基派,而在此之前,这位出生于伦敦犹太家庭、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被学生运动和有关苏联“工人天堂”的读物改变了“当百万富翁”梦想的年轻共产主义者已参加了国际纵队,在西班牙内战中负过伤。他在上海伪装成圣约翰大学的一名教师,一边执行特工任务一边观察这座城市,在西班牙做特工时记者的伪装身份―记者―使他善于用镜头记录下对他有所触动的人和事。1940 年,当和克格勃上级失去联系后,他决定前往“大后方”去看看内陆中国,于是长途跋涉到了成都,并在那里遇到了今后的妻子、出生在成都的传教士家庭女儿伊莎白。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一年左右时间里,大卫拍摄了那里的耕作、寺庙、街道、人群,并特别注意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大量关于“漫漫长夏中几乎每个晴天都会发生的”空袭的照片,还有摄影师自己制作的“空袭”、“战争状况下的农业中国”、“战争影响下的食物状况”的专题小册子,黑卡纸上贴上照片,写下了诸如“粮食是限量供应的吗?”等摄影师对这类问题的观察与理解。

随着访谈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照片只是围绕着大卫及其家庭的档案资料的冰山一角。柯鲁克一家与中国和中国革命紧密相连,而且很多家庭成员都有写信、写日记或做笔记的习惯,因此在不同时期留下了大量与当时社会状况相关的珍贵记录。单就本书着重呈现的大卫的摄影作品而言,除了照片之外,还有他当年用打字机为每张照片做的文字说明,底片的冲印小样及各种注释,用卡纸制作的针对不同专题的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有关照片的各种手稿,拍摄发生的日子里留下的日记、书信,以及和本书华北农村部分紧密相关的《十里店》一书的未曾发表的原始书稿。这个形式丰富、时间跨度长达70年的原始资料体系,若能被很好地整理发掘,不但可以理解一位国际共产主义者、一对后半生在中国度过的英国共产党夫妇眼中的中国革命,也可以从中窥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从上世纪初至今社会变革的线索。

(节选自《大卫・柯鲁克镜头里的中国:1938-1948》后记,王烁、高初/文)

上一篇:我想起了你,一笔接一笔 下一篇:雷米普利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尿蛋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