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害给付的民事责任承担

时间:2022-09-04 04:30:49

论加害给付的民事责任承担

【摘要】加害给付是指因债务人的违约给付而使债权人履行利益之外的利益受损的行为。我国《合同法》第122条对加害给付的民事责任依竞合规则处理,不利于对权利人的全面救济。文章重新界定了加害给付的内涵,并重构了相应的救济制度。

【关键词】加害给付 固有利益 责任竞合 责任聚合

一、加害给付的源流及其内涵

(一)加害给付的源流

关于加害给付的系统理论是由德国职业律师史韬博(Herniann Staub)提出的。①史韬博1902年在“论积极侵害债权及其法律后果”一文中提出了积极侵害债权的问题。Staub的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和高度的重视,德国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法学上的伟大发现”。 ②积极侵害债权理论在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日本是较早接受这一理论的大陆法系国家,早在1906年学者岗松就将该理论引入日本。③日本学者认为“积极侵害契约”的概念不够妥当,主张采用“不完全给付”来涵盖侵害包括契约在内的一切债权的现象。我国台湾地区在继受这一理论时深受日本学理的影响,也称“不完全给付”。我国大陆地区对此问题在很长的时期内未予以足够重视,直到统一合同法制定前后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加害给付的概念内涵

德国多数学者将其称之为“积极侵害债权”。一种学说认为,凡是不构成给付不能和给付迟延之外的行为均为积极侵害债权。另一学说认为,虽然导致给付迟延与给付不能,但更能对债权人造成履行利益以外的损害的违反义务的行为为积极侵害债权。④王泽鉴先生认为加害给付是债务关系中,给付的方式或内容并未符合债之本旨,致履行利益以外权益之损害。⑤

我国大陆学者关于加害给付的概念表述主要有固有利益损害说和履行利益可能同时损害说两种。固有利益损害说认为,“加害给付是指债务人实施了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从而造成债权人履行利益以外的其他利益(即固有利益)受损失” ⑥。履行利益可能同时损害说认为,“债务人所为的履行不合债的本旨,除可能损害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外,尚发生对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害” ⑦。其中前者为学界通说,直接影响了我国合同法122条对加害给付的救济采用民事责任竞合的处理模式。

加害给付概念表述的本质区别在于对其侵害的利益范围的认识不同。固有利益损害说忽略了加害给付损害民事权益的多样性。从加害给付产生的源流以及权利全面救济的视角来看,履行利益可能同时损害说更具合理性。

二、加害给付的救济:民事责任竞合抑或民事责任聚合

(一)加害给付责任的构成要件

救济的基础是损害,无损害则无救济。只有明晰加害给付所损害的民事权益范围,对加害给付的救济才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

加害给付的责任构成要件为: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②债权人的固有利益损害以及可能的履行利益损害;③违约行为和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④债务人有主观上的过失。加害给付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无过错则无赔偿责任。考虑到对债权人的公平,此种过错为推定的过错,需加害给付人举证证明自己不存在过失方可免责。

(二)民事责任竞合与聚合之辩

民事责任竞合,是指民事主体实施某一违法行为导致多个民事责任方式的发生,但受害人仅能实现一项请求权。⑧民事责任竞合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存在某一个违反义务的行为。第二,该行为符合两个以上的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第三,数个责任之间相互冲突、不能相互并存、相互吸收。民事责任聚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实基于多重的损害后果和法律规定使责任人承担多种法律责任的责任承担形态。民事责任聚合是为了实现对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的充分保护,基于民法的公平原则和民事责任的补偿性质而作出的制度设计。

民事责任竞合与聚合的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在基于同一法律事实产生多个请求权的情况下,民事责任竞合只能择一请求行使,而民事责任聚合可以同时一并提出多个请求。多个请求权行使的法律效果是否同一是二者区别的根本所在,派生请求权的基础民事利益的同一决定了请求权法律效果的同一。在民事责任竞合的情形下,多个请求权产生于同一民事利益,其行使的法律效果是同一的。例如,甲将自己的电视机借给乙使用,乙擅自借与丙使用,丙使用时将电视损坏。在本案中就发生民事责任的竞合。甲既可依借用合同请求乙修理并返还,也可请求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甲不得同时向乙主张返还和修理的合同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在民事责任聚合的场合,多个请求权的基础则不同一。如在产品责任事故中受害人既可以向生产者或消费者要求赔偿产品本身的同时也可请求人身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竞合时,多个请求权择一行使救济同一民事利益;民事责任聚合时,多个请求权一并行使实现不同民事利益。但责任竞合和责任聚合所体现的基本法理是相同的,即民事责任的同质补偿性和民法的公平原则。

(三)加害给付救济模式的选择

我国《合同法》第122条对加害给付的民事责任一律采责任竞合的处理模式,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即受害人不能依此得到完全的救济。当加害给付导致债权人的履行利益和固有利益同时遭受损害时,侵害民事利益的非同一决定了单一的请求权行使不足补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例如在前述产品责任案例中,消费者对电饭煲爆炸的损失可以依据质量担保条款提起违约之诉,而对于侵权行为产生的医疗费,只能提起侵权损害赔偿之诉。然而当受害人为消费者之外的第三人时,消费者和受害的第三人可对销售者主张不同的请求,销售者总体上的赔偿责任与受害人和消费者重合时则大为不同。尤其是在加害给付致受害人精神损害时,责任竞合理论更是捉襟见肘。

加害给付适用责任聚合也有不合理之处。在固有利益和履行利益同时遭受损害时有其合理性,在仅有固有利益损害时,无疑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因此,笔者主张从责任竞合、责任聚合的制度本质出发,具体分析加害给付所造成的损害,结合现行法上违约和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来确定对加害给付进行救济。

三、加害给付责任的实现

加害给付责任承担首先要考虑的是民事责任的同质补偿性和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其次不能忽略的是现行法上违约和侵权两种损害赔偿责任的范围,这涉及到加害给付适用责任竞合还是责任聚合的选择。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严格区分的民事权益救济制度,是建立在传统民法上合同利益和固有利益之间的严格划分基础之上的。合同只保护当事人缔约之时的期待和信赖利益,侵权法仅保护民事主体的固有利益。然而现代民法制度中大陆法系债法制度的发展,基于民事责任救济制度的功能完善,出现了从一般侵权行为向违约权行为的发展的趋势,即所谓的“侵权法向合同法位移”。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人与人之间从事社会交往活动的一般审慎义务被纳入合同法域,成为与合同给付义务并存的附随义务,合同法的对民事权益的保护扩大到与合同利益有紧密关系的固有利益保护。然而合同法和侵权的巨大差异还存在,进入合同法保护的固有利益同时还受侵权法的保护,也并非侵权法上的固有利益都会进入合同法。笔者认为,进入合同法保护范围的固有利益应具有与合同利益的紧密关联性和确定性特征。紧密关联性是指债权人固有利益的损害是因债务人的违约行为引起,违约行为与固有利益损害之间有不可分割、密切关联的因果联系;确定性,是指固有利益的损害能够通过金钱的方式加以确定。

综上,加害给付的民事责任适用于竞合还是聚合,取决于加害给付所损害的固有利益的性质。如果该固有利益具备与合同的关联性和确定性,加害给付的民事责任在该利益的范围内适用责任竞合。若不具备上述性质,则适用于民事责任聚合,对受害人的全面救济的同时对加害人课以公平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易军.合同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392.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4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16.

[3]李永军.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80.

[4]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373.

[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85.

[6]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9.

[7]李永军.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82.

[8]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1.

作者简介:席朝阳(1987-),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为:民法学。

上一篇:《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内容设计初探 下一篇: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风险预测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