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刺激的穴位

时间:2022-09-04 04:02:24

按照过去的经济审美标准,眼下最新的经济数据已经露怯到快要羞于见人了。2014年8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6.9%,是六年来的新低。

虽然中央一再要求要保持定力,但此时淡定谈何容易?央行是否应该降息的争吵已经从餐桌话题转向媒体论战。国际投行研究报告甚至在论证中国是否已经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政府是否该出手刺激经济已无需再讨论研究,如何刺激才是眼前的难题。

“刺激”这词儿本身就挺刺激人的。那一年,搞了一个强刺激后,舒服了一小下子,痛苦了好一阵子。一直到现在,一些经济问题动辄归咎于“前期刺激政策的影响”。于是出现了“微刺激”这词。字面上看是要汲取教训,不使蛮力。

然而,微刺激也不好下手。除了工业外,出口、内需、投资等,约好了似的往下掉。8月份,我国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上月回落4.9和3.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2013年前8个月的20.3%逐月下降,今年前8个月落到16.5%。似乎各个方面都需要刺激,就好比颈、肩、背、臀,哪都不得劲,从哪个部位开始治疗,难以抉择。

当“微刺激”的思路刚刚提出,各部门、各地方立马开始了行动。铁路、保障房方面的投资正在增加,央行的定向降准正在扩大范围,绝大多数城市已经解除房地产限购……甚至还有一个地方的领导公开表示,要通过允许“微污染”的方式,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和投产的速度。

当各部门一起行动的时候,微刺激已然变味。比相关部门集体行动更可怕的,是各级部门的连锁行动。中央某单位找到一个穴位扎上一针,省、市、县各级对口部门就会各扎一针,而且越扎越深。这种贯彻中央精神的习惯性做法,想要控制刺激的力度,几乎不可能。

所以,真要做到微刺激,就不能有地方肆意放大政策的空间,不能有滥用政策的余地,这就需要找准刺激的穴位。只需一针,打通所有筋脉,而不是把银针分发到地方,不受控制地随意扎。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是最容易被滥用的手段。一旦再来一次“铁公基”方式的刺激,各级地方政府定会逐级放大政策效应,短期的确能够缓解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滑以及GDP增速放缓等问题,但长痛便会尾随而来。

如果采取调整利率、税率等财税政策,地方便没有太多的变通空间,刺激力度便容易控制得多。不同于以旧换新补贴、项目投资拉动等需求侧政策,财税政策侧重在供给侧发力,作用更为温和而持久。

事实上,中央已经着手通过减税来刺激增长了。国务院最近决定,对月销售额2至3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暂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过去的免征范围只是2万元以下。

首先必须为这样的减税政策叫好。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对于这部分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抗压能力最弱的群体,是最直接的支持。

当然,减税也不是唯一选择,继减税之后出台的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也是很好的供给侧微刺激措施。

总之,不受控的微刺激,极易变成星星之火,待形成燎原之势时再想扑灭就不太容易了。找到类似减税这样的穴位,才能够把控好微刺激的力度。

作者为产业观察家

上一篇:妇产科抢救危重患者125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为爱而藏与为商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