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话中“多少”一词用法探析

时间:2022-09-04 03:48:18

摘 要: 宁波方言中“多少”经常作为程度副词使用,表示“多么”,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这种用法,通过对“多少”一词从古至今意义、用法的考察,发现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并且引进偏义副词、认知语法学的观点证明了该用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 宁波方言 “多少” 程度副词

在宁波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多少冷、多少漂亮、多少高兴”等,初次听到时可能会不理解,听多了便会明白这里的“多少”是表示很高程度的程度副词。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多少”并没有这种涵义,在其他方言中此种用法也不常见。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以看到现代“多少”一词的具体解释:duo shao(1)指数量的大小。如:多少不等;(2)或多或少。如: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3)稍微。如:晚上天气多少有点凉意了。duo shao疑问代词:(1)问数量。如:这个村子有多少人?(2)表示不定的数量。如:我知道多少说多少。由此可见,“多少”在现代汉语中确实不作高程度的程度副词使用。那么宁波话中的这种用法是如何出现的呢?

词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古至今,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新词不断产生,旧词不断消亡,词义不断扩大、缩小、转移,许多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所以要解决这个疑问,必须追根溯源,从历时角度来分析“多少”从古至今用法的演变发展过程。

在西汉以前的上古汉语中,就出现了“多少”连用的例子,但是此种用法较少,只是两个单音节反义词的对举连用,是一个词组,尚未凝固成词。如《礼记》:“算多少视其坐。”《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

到了东汉,“多少”连用多了起来,意义也逐渐凝固,发展成一个词,表示“多,许多”。如《汉书・刑法制》:“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来洽者也。”

到中古魏晋南北朝,“多少”的用法丰富起来,可表示“少,少许”。如:《三国志・魏志・夏玄侯传》:“徒乐浪,道死。”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会(钟会),语便自无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多少问朝事。”还可表示“高下,优劣”。如:《三国志・魏志・胡质传》:“辽感言,复与周平。”裴松之注引晋虞预《晋书》:“(周)子陔,字元夏。陔及二弟韶茂,皆总角见称,并有器望,虽乡人诸父,未能觉其多少。”这一时期,“多少”作为表示“稍微,略微”的轻程度的程度副词也开始普遍使用。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七:“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齐民要术》:“多少与盐。”

到唐五代,“多少”出现了“多么”的用法,开始作为一个表示很高程度的程度副词被广泛使用。如:唐费冠卿《久居京师感怀诗》:“上国无交亲,请]多少难。”《秦懔国平话》卷上:“且将刺客周光放回楚军,令它回报楚王,使它早早退兵,免得二国干戈,多少省事!”还出现了“几何,若干”之意。如:《南史・蔡撙传》:“武帝尝谓曰:‘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

至此,“多少”的意义和用法已基本全部出现,在后代或得到沿用,或逐渐消亡。

从上面对“多少”意义的演变发展过程的分析,可见“多少”在古代的用法远比现代丰富。其中,最早作为一个词组对举连用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指数量的大小”;“少,少许”之意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或多或少”;“稍微、略微”之意完整地保留下来,未发生变化;“几何,若干”之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作为疑问代词的用法。其中,表示“多,许多”、“高下、优劣”、“多么”的意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但有的用法在某些方言中还被普遍使用,正如宁波话中“多少冷”、“多少漂亮”中的“多少”正是保留了古代的“多么”之意,从古代一直遗留下来,作为一个表示很高程度的程度副词使用。

为什么“多少”会从最初一个对举连用的词组逐渐凝固发展出如此丰富的意义呢?下面具体探析“多少”一词各项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由于“多少”经常对举连用,意义逐渐虚化凝固,由词组发展成了一个词,词义也随语境的不同或偏向“多”,或偏向“少”,成为一个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它是词语意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的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变化的原因和社会变迁、语境、语言内部结构等因素有关,这里不作深入分析。在古代及现代汉语中这种构词十分常见,如《孔雀东南飞》:“勤心养公姥”中的“公姥”偏向“姥”;“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偏向“兄”;《出师表》中“不宜异同”中的“异同”偏向“异”。在现代汉语中这种词语更为丰富,如“睡觉、国家、忘记”等。其后,又由表示“多”或“少”的偏义复词逐渐发展引申出了表示不定数量,表示“几何、若干”的用法。词义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但是“多少”为何会延伸出“高下、优劣”之意,为何可以作为程度副词使用呢?这一点可以尝试用沈家煊先生的“认知语法学”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认知语法学认为,语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从认知来研究语法就是用人的认知特点来解释语法现象,或从纷繁的语法现象背后挖掘出它们的认知基础。“多少”在古代可以表示数量多或少,人们容易从数量的多少加以联想,认为东西多了就好,从数量多联想到好,东西少了就不好,从数量少联想到劣,从心理上为多少和优劣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关系,从而在词的用法中表现出来。从认知语法学的角度,人们也容易从数量的多少联想到程度的轻重,一般数量少的程度轻,数量多的程度高,心理上建立起了这种对应关系,自然在实际使用中引申出了表示高或低的程度副词的用法。这一点从现代汉语中其它疑问代词和副词的对应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证明。曾晓洁在《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中指出:疑问代词和副词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对应关系,表人、事物和处所的疑问代词对应于范围副词;表时间的疑问代词对应于时间副词;表数量、程度的疑问代词对应于程度副词。具体表现为:询问人和事物的“谁、什么”、询问处所的“哪儿”与表最大范围的范围副词“所有”和“都”对应,如:什么衣服都有――有所有的衣服;谁愿意做呀――都不愿意做;哪儿也没有――所有地方都没有。询问时间的“几时、哪会儿”与表最长时间的时间副词“从来”“总是”对应,如:我几时做过那样的事――我从来没做过那样的事;你哪会儿才知道珍惜时间呀?――你总是不知道珍惜时间。由此类推,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多少”也可以有相应的副词和其对应,即与表示程度的副词“稍微”或“多么”相对应。

通过上文对“多少”意义和用法发展演变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宁波话中“多少冷、多少漂亮”等用法完全是从古代遗留下来的,是对古代的一种继承,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法的适用范围逐渐缩小,到了现代普通话中完全消失了。语言学界都承认南方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远比北方丰富,现代宁波方言中用“多少”表示“多么”正是其中一个有力的例证。

参考文献:

[1]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曾晓洁.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1):32-35.

(作者周鹤婷系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境界说内涵论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就业管理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