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及安全管理探讨

时间:2022-09-04 02:36:26

滑坡治理及安全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电力建设项目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变电站选址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四川经过“5・12”“4・20”两次大地震后,地表岩层破碎严重,各处电力建设的地质滑坡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为了确保电力设施安全运行,对影响安全的滑坡地段进行治理。文章以某项目为例,对其所在地段的滑坡进行治理。

关键词:滑坡治理;技术要求;安全管理;电力建设项目;地质滑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4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70

1 项目概况

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电网建设相对落后,电网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为加快丹巴地区的水电开发利用步伐,提升电力输送能力,决定新建丹巴500kV变电站。该变电站位于丹巴县章谷镇白呷村境内,进场公路的修建始于2011年3月,在2012年9月初,施工单位对施工地段进行安全巡视,发现公路建设回头弯(K1+140m处)以上的山体出现大量裂缝,裂缝最长的200~300m,宽0.2~0.6m,并出现多处高1~2m的错落台阶,坡体明显下滑。设计地勘资料表明该山坡为一古滑坡体。

目前,该老滑坡尚未全面复活,但是已经产生多级多块蠕动变形,滑坡前缘已出现滑塌,直接影响山体稳固,对公路安全造成了直接危害,该区域后缘地表有明显滑动,已出现多条裂缝、多级滑坡陡坎,后壁下错2~3m。如果不及时进行滑坡治理,滑坡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可能会引起老滑坡全面复活,届时造成的损失及影响将难以估量。由于变电站尚未完工,因此为防止滑坡变形,解除进场公路安全隐患,让后续的变电站施工得以顺利进行,为施工完成后的维护工作创造便利,同时为了避免滑坡对坡脚公路及老百姓造成威胁,需立即对滑坡进行治理。为此四川省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核工业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白呷变电站进场公路滑坡治理勘查、治理方案设计工作。我公司经过招投标,成为丹巴500kV变电站进站公路附近黄土坎滑坡治理施工单位。

2 滑坡治理工程概况

2.1 抗滑桩

为抵挡滑坡推力,在坡面不同位置设置三排抗滑桩,桩间距平行于滑动方向中~中均为6m,桩长25~32m,抗滑桩均采用C30钢筋砼现场浇筑,具体为:

A型抗滑桩:在Ⅱ-1区弱变形区中部设置一排A型抗滑桩,桩截面1.5m×2.0m,桩长32m,共计6根。桩头高出坡面3m,桩间做挡土板。地面以下0.5m桩头处设置一孔4根钢绞线锚索,锚索长36.6m。

B型抗滑桩:在Ⅱ-1区弱变形区中后部设置一排B型抗滑桩,桩截面1.5m×2.0m,桩长32m,共计5根。桩头高出坡面3m,桩间做挡土板。地面以下0.5m桩头处设置一孔6根钢绞线锚索,锚索长36.6m。

C型抗滑桩:在Ⅰ区强变形区中部设置一排C型抗滑桩,桩截面1.8m×2.6m,桩长28m,共计9根。桩头高出坡面3m,桩间做挡土板。地面以下0.5m桩头处设置一孔6根钢绞线锚索,锚索长30.7m。

D型抗滑桩:在Ⅰ区强变形区中后部设置一排D型抗滑桩,桩截面1.8m×2.6m,桩长25m,共计8根。桩头高出坡面3m,桩间做挡土板。地面以下0.5m桩头处设置一孔10根钢绞线锚索,锚索长26.8m。

E型抗滑桩:在Ⅱ-2区弱变形区中部设置一排E型抗滑桩,桩截面1.5m×2.0m,桩长27m,共计8根。桩头高出坡面2m,桩间做挡土板。地面以下0.5m桩头处设置一孔6根钢绞线锚索,锚索长22.3m。

F型抗滑桩:在Ⅱ-2区弱变形区中前部设置一排F型抗滑桩,桩截面1.5m×2.0m,桩长25m,共计11根。桩头高出坡面2m,桩间做挡土板。地面以下0.5m桩头处设置一孔4根钢绞线锚索,锚索长25.1m。

2.2 预应力锚索、锚杆格构

在A、C型抗滑桩至挡墙之间的坡面上设计格构锚索(锚杆)护坡,锚索间距6m×6m,锚索由3根钢绞线组成,孔径Φ110mm,锚索长度16~33m,锚固段长6m。每隔3道锚索设置一道锚杆,锚杆横行间距3m,纵向间距18m,孔径Φ110mm,锚杆长度10~20m,锚杆由2Φ20HRB335钢筋组成。格构梁间距3m×3m,截面0.4m×0.4m,嵌入坡面0.2m,采用C30混凝土现浇。

2.3 土工格栅

为防止雨水冲刷引起格构下部土体被掏空,在格构与坡面接触处,先铺一层土工格栅,再施工格栅。土工格栅规格采用TGSG800型双向土工格栅,纵向搭接15~20cm,横向10cm,搭接处用塑料带绑扎,并在铺设的格栅上,每隔1.5~2m用U型钉固定于地面。

2.4 截排水沟

为了降低降水对滑坡的不利影响,在坡体的后缘布置一道横向截排水沟,截排水沟全长约210m,最后与公路边沟汇合。

3 总体施工流程

为保证关键工期,优先进行抗滑桩工程的施工工作,并在具备相关条件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安排各项工序进行交叉作业。

3.1 抗滑桩工程

抗滑桩工程施工进度是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必须精心组织施工。抗滑桩采用跳槽开挖的方式分批施工,以确保滑坡稳定和施工安全。开工后即采用“跳二挖一”进行第一批B1、B4、D2、D5、D8、E2、E5、E8、C8号抗滑桩(9根)的开挖;第一批抗滑桩工期控制在开工后45天内完成。在第一批抗滑桩施工后即进行第二批抗滑桩的施工。由于工期较紧,在第一批抗滑桩施工完成后,滑坡变形变小,第二批抗滑桩采取“跳一挖一”进行。第二批开挖的抗滑桩有B2、B5、D3、D6、E1、E7、C2、C4、C6、A2、A4、A6、F1、F3、F5、F7、F9、F11(19根),工期控制在开工后85天内完成。剩下的为第三批抗滑桩,包括B3、D1、D4、D7、E3、E6、C1、C3、C5、C7、A1、A3、A5、F2、F4、F6、F8、F10(18根),工期控制在开工后125天内完成。

3.2 格构锚索(锚杆)工程

计划在开工后80天内完成锚索(锚杆)成孔、制安、注浆工作;在格构完成25天内完成锚索张拉工作(即开工后105天内)。

3.3 桩锚索工程

计划在抗滑桩浇筑后41天内完成锚索成孔、制安、注浆及张拉工作(即开工后165天内)。

3.4 格构工程

在锚索(锚杆)完成一定工作面后即进行(开工后30天内),锚索(锚杆)完成后26天内完成所有格构工作(即开工后139天内)。

3.5 截排水沟施工

在开工后即进行,工期控制在开工后20天内。

4 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4.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的形成可以以项目经理为组长领导的安全生产小组作为基础,负责该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安全管理技术负责人则由总技术负责人兼任,同时工程项目部应设置质量安全组,配备专职质量工程师与安全员。

4.2 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本项目实行安全生产三级管理,即:一级管理由项目经理负责,二级管理由专职安全、质量工程师和安全员负责,三级管理由班组长负责。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针对各工序及各工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由各级安全组织检查落实。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应注重落实各级管理以及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好各个岗位的生产安全工作。在开工前制定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各级严格执行相关的安全措施,专职安全员做好监督记录工作。要注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根据工程特点,定期开展安全生产的相关普及工作,以安全员、安全监督岗位人员作为重点,同时组织班组长以及特种作业的起重工、电工、焊接工、机械工、机动车辆驾驶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学习安全生产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针对管理人员也必须开展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没有进行安全教育的施工人员不得上岗进行作业。如在施工过程中变换工种或者采用了新工艺、新工法、新设备等,相关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经考核确定合格者才准予上岗。特殊工种需经过培训并且考核合格方能持证上岗。针对已在岗人员,需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上岗证的按期复审需设专人管理。

通过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纪律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提高职工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建立生产安全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安全检查制度的执行,工程项目部需按规定定期对工程现场进行安全巡检,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不定期检查工作,在施工的重要阶段(如抗滑桩桩孔开挖、石方爆破等)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在节假日前后也需进行检查工作,在假期内,工地必须有领导值班。在安全巡检中发现问题的,必须做好登记工作,针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制定整改措施。在隐患消除前,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如有危及安全的险情,必须立即停工,处理合格后方可施工。

4.3 安全保障措施

在施工现场及周边区域必须树立安全警示牌,所有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严禁非工程人员进入施工场地。严格管理爆破器材,建立爆破器材使用登记制度。爆破施工设置专职安全员,预先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施工机械旁挂设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培训上岗。施工用电由专人架设,确保安全用电。当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充分掌握安全带的使用技能并进行配备,施工现场需配备专职安全协调员。开工前(包括平整场地及修建便道)必须先按设计要求搭设两道安全防护栅栏(安全防护栅栏道数可以根据现场需要合理增加),以保证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谢建清.滑坡治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J].地质与勘 探,1995,(3).

[2] 张建明.滑坡治理方法优选分析[J].山西建筑, 2013,(20).

[3] 戴伟.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某滑坡治理中的应用[J]. 企业技术开发,2012,(13).

上一篇:企业招聘渠道选择与招聘有效性分析 下一篇:未来物业公司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