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团教学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04 01:43:56

小集团教学模式国内研究综述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以后小集团教学的定义与演变、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归纳相关理论与经验,并提出了小集团教学在关于不同运动项目的分组、作用机制、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有待进一步。

【关键词】小集团教学;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毛振明教授从日本引入体育“小集团学习法”教学思想体系。1990年,毛振明、曲宗湖等又比较分析我国和日本学校体育中“集团”问题的现状、特点,引导我国学者对体育教学中小集团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研究。至此,“小集团”开始进入中国体育学者的研究视线。并在不断创新和深化下,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一、“小集团教学模式”的定义界定

创始人之一松田岩男先生在《体育科教育法》一文中对“小集团的学习”做了如下解释:“小集团学习是把班分成若干小组(是使其有自己的目标和方法全体学习者同时地、齐心协力地进行学习的集团)进行学习的指导形态”。

毛振明等认为,小集团学习是从个人与个人、集团与个人的关系方面计划和组织教学,把班内成员分成若干个小集团(小组),小集团成员根据教师有计划的指导,自主互助进行集体学习的学习形态。

唐仁洁、钱文军等认为,“小集团学习”是把学习指导着眼于集团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根据教师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分组、自定目标、自我评价,利用组内成员协作互助,使全体成员都参加到学习的教学形式。

徐金华认为,小集团教学模式是运用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以学生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和集体形成、人际交流的规律性为基础,教师有计划地的指导学生,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优化学习氛围,起到培养学生社会性的功效。

杨柳洁等认为,小集团教学法是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异质分组,即学习能力和成绩为依据),根据不同特点和存在问题,教师开展因材施教。

就上诉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学者就“小集团教学模式”的定义,尽管略有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处:注重集团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加强学生协作性共同学习;突出老师的引导性、指导性、调控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分组的科学性(异质分组);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性为宗旨的教学形式。

二、小集团教学与小群体教学的关系

(一)小群体教学模式”由“小集团教学模式”演变而来。在“小集团学习”思想基础上,我国学者界定了小群体教学模式。定义: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成一些人数一定的小群体,发挥其自主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协同合作地进行学习的形式。小集团教学模式包含小群体教学模式和合作教学模式。

在时间上,小集团教学先于小群体提出,并且学者以其基础发展出了“小群体教学模式”。在定义内容上,小群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均因袭“小集团教学模式”,其本质未变。

(二)“小群体”和“小集团”的词意辨析。小群体是指依据一定特性而集合在一起的,能够功能良好地为着一种共同的目的不断地互动的,且由较少人员组成的人群。其具体以下特征:人数不多;在团体成员之间,个人间直接接触交往;团体成员结合,共同活动;团体成员之间产生感情联系;群体集体受到一定的规范的约束。

小集团具有下列特征:有一定的需要达到的功能或目标;拥有一定小范围的成员,且成员都明确地意识到其属于这个集团;集团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有明确的分工,并达到制度化;集团具有明确的规范与规则,需集团成员共同遵守。

在小群体中,人们之间由于有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有直接的接触,从而建立起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联系,其心理因素相对来说大于社会因素。而在小集团中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主导,因此,有一定的持久性,集团比群体的组织化和职能化程度更高。从二者的原意来看,小集团与小群体相比,其目标明确,更具稳定性、组织性和功能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小组应目标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定性、组织性和功能性,因此,运用“小集团”一词更为稳妥。

三、小集团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过程

翁凤瑜等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小集团教学操作过程,如图1:

云琼菁对小集团教学过程的概括,如图2:

李艳杰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小集团教学操作过程,如图3:

就上诉观点进行归纳,“小集团教学”过程大致如图4所示。

图4

在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注意,即小组长的选定。这一环节决定着整个教学环节的能否顺利开展。

四、小集团教学的课堂效果

小集团教学思想自从日本引进以来到现在,我国学者已经在篮球、健美操、乒乓球、轮滑、武术、高山滑雪项目、田径、网球等进行了一定的教学实验研究,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效。

李刚、张树安等认为,通过在篮球教学中运用小集团教学模式可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合作观念;激发了创造性,课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维和提问,相帮互助、互相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练习密度增加,使学生身心各方面显著改善;有助于学生篮球运动技术课学习。

胡学荣、蔡春霞、朱襄宜等认为,在健美操教学中对小集团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研究,认为该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以及组织表演、观摩学习和总结等合作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性等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创编能力、锻炼能力、耐挫能力等得到提高。

陈焕伟等认为,在跳远项目运用“小集团教学模式”有利于技术提高;有利于建立有爱融洽的生生关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

在体育运动技能课程中,小集团教学的课堂效果突出,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优化学习态度,逐渐使其积久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自我效能感提高,集体主义精神增强。

五、结语

小集团教学模式注重集团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的交流与协作性学习;突出老师的引导性、指导性、调控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组的科学性(异质分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反馈、调控作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1)关于各个运动项目的分组问题;(2)小集团教学模式的作用机制;(3)小集团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成绩评定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学习指导形态—小集团学习[J].学校体育,1985(6).

[2] 曲宗湖,毛振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集团(集体)问题[J].体育科学,1990(05).

[3] 唐仁洁.“小集团学习”与体育素质培养探讨[J].体育教学,1999(4).

[4] 钱文军.“小集团学习”运用于跨栏教学实验研究[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1995,15(6).

[5] 翁凤瑜,张凯,章朝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08).

[6] 云琼菁.“小集团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

[7] 李艳杰.“小集团”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9).

[8] 李钢,季庆宪.高校公体课篮球教学小群体学习的实验[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

[9] 胡学荣.小群体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运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9(02).

[10] 陈焕伟,张仪辉.小群体教学模式在体育院系跳远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6).

作者简介:隋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史兵,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体育学院,博士。

上一篇:如何通过戏剧开展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创新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