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期权: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2022-09-04 01:07:23

这玩意就是前几年外资行玩残了一大批亿万富豪的Accumulator(累计期权),被投资者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的对赌理财产品

此前,狼狼枪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咨询各位朋友一个事,我亲戚的钱放在某外资银行,银行的理财经理打电话给他说:特斯拉(TSLA)现在可以买涨买跌,就是和银行签订一个合约,必须贷款买满100万美元,比如在股价183的时候,可以在股价的65%买TSLA,每天只可以买22股,买了的股票两周后可以卖出,但如果股价上涨5%后,旧合约作废,要签订新合约。风险是不能跌破合约签订时股票现价的65%,否则就还要按合约65%的价钱继续买满100万美元。想请教各位这个东东能不能买?

不长时间,下面评论二十多条。有网友直言,这玩意就是前几年外资行玩残了一大批亿万富豪的Accumulator(累计期权),被投资者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我晚些时候杀死你)的对赌理财产品。

中国国际期货董事总经理、中期研究院副院长王红英在后面做了这样的评论:“客户收益有限、风险无限,银行盈率95%;又出来行骗了,在美国是禁止的。不过说明投行的聪明人不看好股市,是个信号。一个办法,把合同里的‘买’改成‘卖’,再和他签合同。”

据了解,投资者购买后,能以较某股票现价低10%-20%的行使价买入股票,因此内地称其为“打折股票”。看上去很诱人,但潜在风险极大,外资行通常会规定,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自行取消;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双倍或按约定来吸纳股票。而且要买满合约期,一般为一年。外资行通常会选择在香港和客户签约。

吸进金融鸦片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日前,新加坡星展银行的一个客户经理用短信给他发了类似的内容,当《中国证券期货》记者按短信联系方式打过去,说明采访累计期权时,对方张姓经理警惕性极高,匆忙挂断了电话。

凑巧,《中国证券期货》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找到了新加坡星展银行几年前的一个案例。

累计期权在2007年金融市场火热时,曾吸引不少内地高端投资者,内地女商人郝婷便是其中一员。2007年8月,内地商人郝婷在星展银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及公司账户,并转入8000多万港元,开户后,投资经理向她介绍了这种“累计期权”的投资理财产品,随后她同意进行投资,在2007年9月至11月向星展银行买入15份“累计期权”,后来股市下滑一直亏损,她被星展追讨8份“累计期权”尚欠的9400多万港元。后来,星展银行将郝婷告上香港高等法院,这是首宗交由香港高等法院处理的“累计期权”案件。

当时亏损最多的,应该是中信泰富。2009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度业绩,净利润亏损126.62亿元,其中澳元外汇合约亏损146.32亿元。此事件直接导致荣智健辞去主席及董事之职,范鸿龄则辞去董事总经理之职。

知耻而后勇

过去的噩梦尤在心头,投资者在微博上一长串的喊打可见一斑。

“外资行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相对更专业,人家也不是傻瓜,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不可能对赌给我们送钱。”王红英告诉记者,“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累计期权也是一个金融工具,并不是我们像鸵鸟那样封闭起来,人家就不进来,要知耻后勇,用一个创新、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

很快,期权将不再只是外资行的稀有物种。

日前,国信证券的网站上挂出了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首单场外期权业务单。场外期权也叫做柜台期权,是指在非集中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的交易,目前仅对金融机构开放,暂时将自然人投资者排除在外。

场外期权的特点是量身定做,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期限、流动性、投资风格、市场观点等多方面的需求。业内人士认为,场外期权规模在成熟市场更是占到期权市场的半壁江山以上,该业务的启动将对券商的盈利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场外期权落单后,场内期权也在火热筹备中。据悉,郑商所、上交所、大商所将先后开始期权模拟比赛。

投资需谨慎

针对对累计期权感兴趣的投资者,王红英提了相关建议:

首先,非专业人士不要参与,当外资行客户经理向你推介这个天上掉馅饼似的“打折股票”时,要立即提高警惕;相关专业人士如果对相关标的价格很有把握,判断准确,也不是不能参与,但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承受力,然后再入市,这样不至于在风险和亏损来临时茫然无措。

其次,要严格把关合同。外资行几十页的英文合同不是为难我们的借口,可以要求对方提供中文版合同,且详细告知其中风险。另外,还要请相关律师对合同严格把关,在其发售的条款中,是否可以有其他相反方向的期权可以选择,以控制自己的风险和亏损程度。比如购买与累计期权挂钩标的股票的看跌期权,就可以有效固定成本,对冲风险。

再次,一定要弄明白合约签署地和仲裁所在地。可以明确要求把仲裁所在地设在内地,这样避免像以前那样,出了纠纷还要到香港或国外去应诉,诸多不便。另外,内地法律不像香港法律那样为了维护金融秩序,照顾机构的利益。国内监管层在经历2008年前后的累计期权风波后,对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国内有严格的规定,偏重保护投资者。

最后,如果投资了累计期权产品,一定要有对冲意识。如果发现价格走空,对自己不利,要买相关的对冲产品,如买香港证券公司发行的“股票”或者“指数”的相关权证等,把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如果是对方主动邀请购买累计期权的,就像在微博上发的那样,今年特拉斯电动车的股票都涨了10倍,还要让你签累计期权,你是否可以提出来,把合同里的“买”改成“卖”,再和他签合同。

“在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上,相信国内金融市场在不长时间内,也会像商品期货那样,和国外同类市场实力接近。”业内人士认为。

吸进金融鸦片的富豪

有投资者说,在2009年时,内地组成一个10多人的“香港私人银行受害者联盟”,均是累计期权受害者,共损失逾10亿元。联盟成员分别在星展、汇丰、花旗、恒生及荷兰银行等被“误导”开设私人银行户口投资累计期权,损失金额数百万到上亿元不等。联盟总联络人金亮估计,内地实际苦主逾3000人,大多数人碍于面子或不敢与银行“闹僵”而不敢投诉。

上一篇:两融井喷开启A股“对冲时代” 下一篇:民营银行狭路逢生的机遇有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