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空心”,好班子是关键

时间:2022-09-04 12:20:37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描写梨花盛放的经典诗句,在仁寿县曹家镇梨园村有了真实的映照。3000多亩梨树密植在高低起伏的浅丘间,密密匝匝的白花如雪压枝,映衬着田野间繁盛的油菜花,织成一派鲜活诱人的春色。

3月11日,曹家镇梨花节正式开幕,同时也是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暨仁寿县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作为主会场的梨园村,从事农家乐的村民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我今天接到20多桌的预订了,看来按30桌准备都不够,要赶紧去街上多买点菜。”农家乐老板李毅正在为节会做最后的准备工作。远处蜿蜒的观景步道上,游人徜徉在花海之中。

高涨的人气、热闹的节会、欢乐的歌舞表演……梨园村的乡村美景和民俗文化感染着每一个游客。当农村“空心化”问题正引发社会关注与探讨时,热闹的梨园村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可是谁又能知道,2010年之前,梨园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因为干群关系紧张、村级基础薄弱,村民大多靠外出务工来寻求出路。那时,梨园村是沉寂、萧条的。

能人回乡当支书

2008年对于陈学良来说是个分水岭,在那之前,他和村里的青年人一样在外打工,不同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去了江浙一带,而他带着10多个乡邻去了我省阿坝州黑水县搞水电站建设,效益好的时候一年能有20多万的收入。

汶川地震之后,陈学良想着家乡要搞重建,建筑市场应该很红火,可是回乡后,市场并没有他想的那么好,反倒是国家对农业一年胜过一年的扶持让他回到农民的本源――与土地打交道。陈学良承包了170亩鱼塘,又搞起了10多亩梨树,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产业大户。

此时,村里却出了大事,原村支书因为虚报重建户数、套取重建资金被判刑。村民们因此反响强烈,对村干部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连带着对镇干部也持不信任态度,“那时候镇干部到村里宣传惠民政策和项目,村民都不接受,对干部的抵触情绪很大。”曹家镇党委副书记陈丽梅说。没有支书怎么办?村民说,“选一个我们相信的、没有当过村干部的”。回乡创业的陈学良成为村民最认可的人选。

2010年,陈学良高票当选为梨园村支书。班子理不顺,村子搞不好。陈学良与“两委”班子成员凝聚了共识,从村民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还清村里10多万元欠款,交给村民一本明白账;强推基础设施建设,5年时间修了近15公里路,农房改造200多户,水利、能源等配套设施跟进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了基础。

产业将“空心”做“实”

40岁正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年龄,可万德刚却和妻子辞了在成都新津县的工作,回乡种梨。2012年,夫妻二人回村种了30多亩梨树和葡萄,一年收入有2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丰厚多了。

曾经的梨园村虽以有几百年的老梨树而出名,但是品种老旧的梨树并没有让村民鼓起钱袋子,几角钱一斤的价格如同鸡肋。守着梨树资源,村民却依然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那时的梨园村可谓产业空白村。

陈学良和村“两委”成员出去考察过,也请教了农业专家,了解到梨园村的土质适宜种果树,应该“嫁接”百年老梨树的名头,大力发展梨树种植,形成规模效应。为了发展产业,村里的党员干部没少想办法。为了动员村民种植梨树,村“两委”发放种树补贴,栽活一株树苗补贴4元钱,很快村里就新增5000多株梨树;为了帮村民更换品种,村里组织了党员干部义工队,免费为村民砍树300亩,获得的收入如数返还村民……

在村“两委”的主导下,梨园村的梨树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并进行了品种改良,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种植梨树,形成了万亩梨园的产业规模效应。

梨园村成立了白鸡湾水果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白鸡湾”商标,入社会员可参加四时果树管护培训,按最高价格收购水果,年终还能有分红。有了专合社的推动,梨子每斤的收购价3元,比周边散户的销售价格高了整整1元,进入盛产期的梨树每亩收入可达1万多元。陈学良说,村里没有外来的业主,大户都是本村的,其余的农户少则一两亩多则十来亩,原来田边砌起的堡坎也被村民推平,种上了梨树。

去年,梨树给梨园村人带来了1800多万元的收益,村民年纯收入1.1万元,坐了全镇的“头把交椅”。通过发展产业,将“空心”的村子做“实”了。

“这两三年,村里回乡搞果树的人在增加。就算是打工也不愿意走太远了,卖梨子的时候好回来帮忙。”村民万柏松说。他在不到50岁的时候回到村里,种了七八亩梨树和葡萄,一年轻轻松松收入七八万元,“比在外面打工松活多了”。

回家的“诱惑”

47岁的向秋云看上去很显年轻,穿着印花的套衫和修身裤,头发染成了时髦的酒红色,从外表来看她与人们印象中的农妇形象大相径庭。大女儿已经成家,在成都安家创业,向秋云和老公带着读高中的小儿子住在村里两层的大新房里。她的老公算得上是农村经纪人,主要在周边搞水果销售和运输,她一个人种了五六亩梨树,“梨树的管护不复杂,劳动强度不高,我一个人应付得下来。”她每年能存个七八万元,生活挺满足的。向秋云说,自己每天最大的休闲就是晚饭后到村里的广场和乡邻们聊聊天,有时候也去镇上的文化广场跳坝坝舞。

梨园村的文艺队可是声名远播。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两委”动员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成立了文艺队,由村里出资添置了设备,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村级文艺队伍。70多岁的郭秀英是文艺队里年龄最大的队员,却也是最积极的文艺活动参与者和最热心的政策精神宣讲员。去年,县文体局搞文艺汇演比赛,梨园村代表曹家镇参赛,村民自排自演的歌颂家乡美景和幸福生活的节目《梨乡颂》一举拿下了第一名,让村里着实沸腾了好一阵子。

“我们村不比城里差”,这是梨园村人的共识。万柏松说,“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已经没有旧房子了。村里有4个保洁员,环境卫生很干净,不比城里差。”“主要是这几年村里修了不少路,路修好了,搞什么都方便。村里有不少人家都买了小车,就连上学的娃娃每天都有校车到村里来接送。”向秋云说。

在年初村“两委”的承诺中,梨园村要重点打通旅游环线,建好休闲文化广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梨园村目前的农家乐数量比较少,星级也比较低,发展星级农家乐是我们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陈学良认为,产业发展了,农村更美了,文化生活更丰富了,自然会吸引外出的人们回乡发展。

“其实,村民富了以后,有不少人在县上,甚至市上买房子,这是一个大趋势。但是我们把农村建设好了,自然会吸引一些落叶归根、喜欢乡土生活的人回来。”陈学良自信地说。而事实上,梨园村40-50岁年龄段的村民越来越多地踏上了归乡路。

上一篇:“空心化”:农村不可回避的现实 下一篇:张明义:冷板凳上熬出国际科学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