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与技术供求调查分析

时间:2022-09-04 10:51:05

桑蚕养殖与技术供求调查分析

摘要: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海阳市、安丘市等地区桑蚕养殖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山东省桑蚕养殖投入产出特征与技术供需情况。结论如下:桑树品种、桑蚕养殖类型以及饲养模式较为单一,尚未达到桑蚕的多样化养殖;桑蚕培育尚未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绝大多数农户对省工机械技术、提升蚕丝品质品种技术具有较高的需求意愿;当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尚未能够达到持续性、系统性的供给;技术供给途径主要依赖基层农技推广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其他技术推广方式仍然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桑蚕生产;投入产出;技术供求

我国桑蚕产业拥有着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1],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传统产业。自1970年我国蚕茧和生丝质量分别超过日本之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与贸易国[2]。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促使消费者更加注重服饰的质量与档次。丝绸和丝织衣服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环保性,因此蚕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合理、有效提升桑蚕产业竞争力,不仅是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更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我国消费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山东省桑蚕养殖历史悠久,并且具备桑蚕养殖的较多优势。首先,山东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可以充分保证桑蚕养殖过程对温、光、水的需求;第二,山东省桑蚕养殖的技术支持较为先进。随着桑蚕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桑蚕养殖技术在山东省得以研发,并加以运用,从而促进了蚕丝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提升。第三,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活跃,拥有广阔的销售前景。目前,已有较多学者针对桑蚕生产进行了研究,研究角度主要包括桑蚕生产的时空特征[2-3]、桑蚕生产效率[4]、桑蚕生产成本变化[5]等角度。因此,对山东省桑蚕养殖及桑蚕制品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近年来山东省桑蚕生产的技术需求与供给情况、投入产出情况对促进蚕农收益稳定增长、提高我国桑蚕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1数据来源及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1.1数据来源

数据采集利用2015年暑假时间,对山东省莱西市、海阳市、安丘市等蚕桑生产地区的桑蚕养殖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包括:农户基本特征、桑蚕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情况和农户桑蚕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实际收回401份,有效问卷352份,占87.8%。

1.2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桑蚕生产受访农户基本特征如表1和表2所示。主要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人数、务农人数及家庭收入等。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占91.18%,女性受访者占8.82%;在年龄分布上,多数受访者年龄集中在51~60岁的区间上,占所有受访者的61.11%;在文化程度构成上,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文化水平占比最大,分别达到23.08%和60%,表明调查农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总人口主要以3人及以下为主,占比50%;务农人口则以2人居多,达到了81.94%。从家庭总收入角度看,多数受访者家庭收入集中在20000~50000区间上,占比达到51.39%;其次则为大于80000区间,占比达到20.83%,仅有5.56%的受访者家庭总收入低于10000元。总体来看,受访者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为可观。

2调查结果分析

2.1农户桑蚕投入产出特征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直接费用、每亩间接费用、每亩人工成本以及桑园种植面积等(见表3)。首先,农户养殖桑蚕的直接费用主要集中在400~600、600~1000、1000~2000元三个区间,分别占比31.25%、20.31%、32.81%。在直接费用的支出结构中,蚕种费、化肥费、蚕药费占主导地位。其次,与直接费用相比,每亩间接费用相对较低,多集中在200元以下,主要费用为固定资产折旧。第三,每亩人工成本中,费用多集中在500~2000元区间内,占比达到64.06%。最后,桑园种植面积以2亩及以下、2~5亩和5~8亩为主,分别占比20.31%、43.75%和31.25%。此外,受访农户桑树品种主要有湖桑、选792和农16,且主要以选792为主,占比达到77.05%;桑蚕养殖类型以密植桑园为主;饲养模式主要以大棚条桑育为主,占比达到71.83%。桑蚕产出指标主要包括蚕茧年总产量和年销售收入(见表4)。蚕茧年总产量多集中于200~500、500~1000千克,占比达到42.19%、29.69%。养蚕收入水平多集中在10000元及以下、10000~20000元以及20000~30000元区间内,分别占22.22%、47.22%和19.44%。联系农户桑蚕养殖投入数据,可以发现农户桑蚕养殖投入产出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桑树品种、桑蚕养殖类型以及饲养模式较为单一,尚未达到桑蚕的多样化养殖;其次,桑园种植面积大小不一,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较多地区的桑蚕培育尚未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第三,虽然年销售收入相对较高,但投入成本依然有可降低的空间。其中人工成本投入较高,说明当前桑蚕养殖仍然是建立在以劳动力投入为基础的传统养殖方式上,机械化养殖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2.2受访农户技术需求意愿

在技术需求与满足情况方面,本次调查设计的需求类型主要有桑蚕良种技术、桑蚕养殖技术、蚕药使用与病虫害防控技术、蚕丝加工技术等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户在以上几种技术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需求。在现有技术评价上,A代表满足,B代表基本满足,C代表有待提高,D代表亟待提高(详见表5)。桑蚕良种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提高蚕丝产量品种技术和提高蚕丝品质品种技术(见表5)。在对提高蚕丝产量的品种需求上,有46.77%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8.0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37.10%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8.0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在对提升蚕丝品质的品种需求上,44.07%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5.08%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45.7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5.08%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二者对比来看,农户对蚕丝品质改进技术的需求意愿高于对蚕丝产量提高技术的需求意愿。桑蚕养殖技术主要可以分为节本高效养殖技术与机械省工技术(见表6)。节本高效养殖技术方面,43.10%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44.8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12.07%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农户对现有的节本高效养殖技术持认可态度,表明当前具备的节本高效养殖技术已经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农户桑蚕养殖的需求。省工机械技术方面,31.0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31.0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20.6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17.24%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调查表明,当前桑蚕养殖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仍然需要依赖于较多人工劳动力的投入。在今后的桑蚕养殖与蚕丝生产过程中,提高省工机械技术、提升机械化程度将会是降低劳动力投入成本、提高农户收益的重要举措。在蚕药使用方面(见表7),29.31%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53.45%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17.24%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总体来看,当前蚕药使用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农户的技术需求。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34.48%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25.8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32.7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6.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当前农户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仍然处于依赖蚕药投入的传统防控方式,而尚未能够达到“绿色防控”。蚕丝加工技术方面(见表8),25.8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46.55%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27.5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提高蚕丝加工技术、实现蚕丝的精加工是有效提升农户桑蚕养殖收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效推广蚕丝加工技术,是广大农户的迫切需求。

2.3桑蚕养殖技术供给特征

此次调查主要从技术供给推广水平和技术供给推广途径方面厘清桑蚕养殖的技术供给特征(见表9)。从技术供给推广水平来看,有11.11%的受访农户经常参加技术培训或进修,有52.78%的受访农户偶尔参加,有36.11%的农户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或进修。因此,目前桑蚕养殖的技术推广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约有63.89%的农户参加过技术培训或进修。但系统地学习过全套桑蚕养殖技术的农户却相对较低:在农闲时学习过全套的桑蚕养殖技术的受访技术满意,25.8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32.7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6.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当前农户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仍然处于依赖蚕药投入的传统防控方式,而尚未能够达到“绿色防控”。农户占到37.50%,在农忙时现场学习过全套桑蚕养殖技术内容的受访农户达到44.07%。这表明当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尚未能够达到持续性、系统性的供给。另一方面,在农忙时现场学习过全套的桑蚕养殖技术的农户数量仍然有待提高。在桑蚕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更应注重将技术供给与农户桑蚕养殖实践相结合,使农户在实践中学习养殖技术,从而实现桑蚕的高效养殖和蚕丝的规模化生产。从技术推广途径来看(见表10),农户获得技术推广的首要途径是依靠政府各级农技推广站的农技人员传授,占比达到54.54%,其次则依次为依靠向其他农户学习、自己摸索、合作的农业龙头企业等途径。在所有技术供给途径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培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4.41%,表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未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推广的功能。因此,下一阶段更要注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途径的多元化,依靠农技推广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途径推广,提升农业技术供给效率。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桑蚕养殖技术的推广和供给情况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与提高,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获得相关技术的途径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与培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因此桑蚕养殖技术的推广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基于2014-2015年对山东省莱西市、海阳市、安丘市等地区桑蚕养殖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山东省桑蚕养殖投入产出特征与技术供需情况,主要研究结论:桑树品种、桑蚕养殖类型以及饲养模式较为单一,尚未达到桑蚕的多样化养殖;桑蚕培育尚未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绝大多数农户对省工机械技术、提升蚕丝品质品种技术具有较高的需求意愿;当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尚未能够达到持续性、系统性的供给;技术供给途径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以农技站推广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其他技术推广方式仍然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3.2政策建议

1)促进桑蚕组织化、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山东省桑蚕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范围较为分散,且养殖规模较小。这种养殖方式的缺陷在于单位农户的桑蚕养殖成本较高,且较为不稳定。在今后的桑蚕养殖中,更应该促进科研机构、加工企业和农户组件多元化的桑蚕经营合作组织,建立并推广桑蚕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以及“科研机构+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蚕丝的高效率、高品质生产。2)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创新与推广。通过桑蚕养殖技术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加桑蚕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桑蚕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创新,并实现多元化推广。在推进桑蚕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的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班、专题讲座、科技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推进桑蚕新品种以及桑蚕病虫害防控新技术,促使农户全面、系统地了解与掌握全套桑蚕养殖技术,通过标准化生产,确保蚕丝的稳产与品质。3)推广生态养蚕,发展循环经济。农户可以充分利用桑蚕、桑树、菌类以及家畜等养殖模式,积极开展桑园套种、套样,充分利用水、光、热等自然条件,促进桑蚕的高效率养殖和收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提高桑园的土壤肥力,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增加桑蚕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敏慧,吕建秋.我国蚕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45-48.

[2]李建琴,周育仙,顾国达.我国蚕茧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蚕业科学,2014(5):902-910.

[3]唐宏,张社梅.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85-91.

[4]胡兴明,熊超.“东桑西移”与中西部蚕桑产业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比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108-114.

[5]姜丽花,顾国达.我国蚕茧生产成本变化的实证分析[J].蚕业科学,2012(4):740-748.

作者:周玉玺 崔太昌 姜艳芳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上一篇:电子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下一篇:高校硕士研究生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