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临床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9-04 08:47:21

大肠息肉临床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 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 结果 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肉495例,占60.1%;炎症肉193例,占23.4%;增生肉125例,占15.2%;幼年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 结论 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肉、炎症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关键词] 大肠息肉;内镜;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b)-0115-03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发病率为10%~30%。以前由于检测手段的限制,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并不高,自内镜问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有研究认为,大肠癌中由息肉恶变发展而来的约占70%。因此,通过对大肠息肉患者年龄、临床表现、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的研究,找到其中的相关规律,对早期发现大肠息肉恶变,改善大肠癌的预后,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有着重要意义。现将我院近6年入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并发现患有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内镜和病理观察的相关性分析,旨在发现本区域人群中大肠息肉发生、发展的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4 630例患者肠镜检查资料。检查前晚或当日均按要求服用清肠药至便出无渣黄水符合检查标准。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记录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临床症状、结肠镜下特点及病理分型。

1.2 治疗及测量方法

采用CF-Q260AI型电子肠镜及高频电发生器行息肉电切除术。镜下以活检钳完全张开为0.5 cm估计息肉大小。息肉分布为①直肠:缘以上15 cm肠段;②乙状结肠:直肠以上至降结肠之间;③降结肠:自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的移行部至结肠脾曲;④横结肠:脾曲至肝曲之间;⑤升结肠:肝曲至盲肠之间;⑥回盲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大肠息肉检出情况

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检出共大肠息肉824例,占总数的18%,其中男494例,占60%,女330例,占40%;年龄3~90岁,中位年龄58.9岁

2.2 大肠息肉患者临床表现

本组824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痛腹胀(36.8%)、便血(22.6%)、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17.3%)、腹泻(9.2%)、便秘(8.4%)、贫血消瘦(5.9%)、其他(4.9%),以上部分症状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

2.3 大肠息肉患者的息肉病理分型

824例大肠息肉患者的息肉病理分型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状腺瘤、幼年肉、增生肉及炎症肉,共6种。其中,管状腺瘤136例,占16.5%;绒毛状腺瘤81例,占9.8%;混合性腺瘤278例,占33.7%;幼年肉11例,占1.3%;增生肉125例,占15.1%;炎症肉193例,占23.4%。

2.4 不同年龄患者息肉病理分型情况

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60岁)及老年组(>60岁),息肉病理类型以腺瘤性和炎症性为主,占83.5%。各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5 不同病理分型息肉的分布部位情况

不同病理分型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病理类型与息肉的分布部位无相关性。见表2。

2.6 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大小情况

不同病理分型中混合性腺瘤278例,其中,息肉直径≤0.5 cm占43.5%,直径为0.6~1.0 cm占30.9%,直径≥1.1 cm占25.5%;幼年肉11例中直径≤0.5 cm占54.5%,直径为0.6~1.0 cm占45.5%,没有发现直径≥1.1 cm的息肉。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7 大肠息肉癌变情况

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15例为多发息肉,其中2例是家族肉病。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癌变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近30年来发病数和死亡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上升最快的肿瘤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据估计50%~70%的大肠癌由腺瘤演变而来[1]。本研究发现,大肠息肉患者在中年(年龄为36~60岁)就有较高的发病率,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较轻微和不典型往往被人忽视。部分患者又常误诊为痔疮等疾病或“痢疾”而延误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36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做常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大肠病变。

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腺瘤) 和非肿瘤性两大类,主要依据息肉的性质及组织学特点进行归类。腺瘤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三种类型,依据腺瘤中绒毛成分和管状成分出现的多少进行分类。据报道,炎症肉、幼年肉及增生肉属于非肿瘤肉,一般不发生恶变[2],本组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824例大肠息肉患者中,腺瘤肉495例,占60%,且25例发生癌变的息肉均为腺瘤型。中老年组腺瘤肉429例,明显高于青年组同一病理类型,而青年组以炎症肉及增生肉为主。由此可见,患者息肉的病理分型与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年龄越大其腺瘤肉的发生率越高。

息肉直径大小也是癌变的相关因素。赵颖等[3]对623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息肉直径≤0.5 cm无癌变;0.6~1.0 cm癌变发生率为3.8%;1.1~1.9 cm癌变发生率为13%;≥2.0 cm癌变发生率为27.59%。另有文献报道直径1~2 cm 的腺瘤肉恶变率为10%左右,而直径>2 cm的腺瘤恶变率接近50%[4-5]。本研究结果显示,息肉的几种病理分型中,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腺瘤息肉直径≥1.1 cm者所占比例较高,而增生性、炎症性及幼年肉中直径≤0.5 cm者占比例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表明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大,非腺瘤肉占的比例逐渐减少,即腺瘤肉一般直径大于非腺瘤肉,混合性腺瘤直径较大。

[参考文献]

[1] 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846-852.

[2] Rubio CA,Jaramillo E,Lindblom A,et al. Classification ofcolorectal polyps:guidelines for the endoscopist [J]. Endoscopy,2002,34:226- 236.

[3] 赵颖,王玉芳,王维.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内镜特征[J].四川医学,2002,23(1):17-18.

[4] 锋,宋志军,潘永红,等.大肠腺瘤早期癌变的结肠镜诊治[J].中国医师杂志,2005,7(2):255.

[5] 周殿元,张子其.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J].实用老年医学,1998,12(6):249-251.

(收稿日期:2012-04-24 本文编辑:程 铭)

上一篇:Web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教学交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