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钢丝绳深度计量装置的研制

时间:2022-09-04 08:29:06

【摘要】原计量装置有如下问题:(1)支架是悬臂梁式的,上下摇摆幅度较大,左右也摇摆,影响绞车司机观察井口情况;(2)记录和显示系统是电子的,不耐震动,井场高低不平,操作时震动也较...

打捞钢丝绳深度计量装置的研制

摘要:文章通过对打捞钢丝绳深度计量装置的研究、设计,制造出准确的计量仪器。它既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又节约了劳务,降低了成本。

关键词:打捞钢丝绳深度计量装置;深度计量;计量仪器

中图分类号:TQ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014-02

一、研究提出的背景

胜利油田胜坨油田已是特高含水期,实现有效分层注水是原油稳产的关键。为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实现合理、有效注水,必须经常对水井的各注水层段进行测试、调配。由于原车的计量装置易损坏,很难维修,工人操作不方便,早已拆除。

原计量装置有如下问题:(1)支架是悬臂梁式的,上下摇摆幅度较大,左右也摇摆,影响绞车司机观察井口情况;(2)记录和显示系统是电子的,不耐震动,井场高低不平,操作时震动也较大,极易损坏(有的车上用了3次就坏了);(3)操作复杂;(4)数据不准,计量轮接触面积小,电子显示器易跳字;(5)难维修,电子系统工人都不会修;(6)造价高、维修费用高(一套一万多元)。

多年来一直没有准确的打捞钢丝绳深度计量装置,全凭经验来操作,造成频繁返工,既影响了水井的正常注水,又增加了劳动工作量,给打捞工作带来不便,如果有了计量装置就可以避免返工的无效劳动。因此,为提高打捞工作质量,有必要进行打捞钢丝绳深度计量装置的研制

二、优选设计方案

根据计量装置的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设计方案的优选:一是确保其准确性;二是要求经济;三是必须使用和维修方便。依据这一思路,考虑几种研制方案:

第一方案是在绞车滚筒轴上做一装置,如图1所示:

优点:绞车司机可以直接看到深度表;缺点:滚筒上的钢丝绳每一圈长度不相等,很难校正地准确无误。

第二方案是在绞车滚筒前面加一个装置,如图2所示:

优点:计量准确;缺点:整体装置体积大,结构较复杂,遇卡时计量轴要受到较大负荷,不耐用。

第三方案是把井口的上滑轮做为计数轮计量钢丝绳的深度,如图3所示:

特点:体积小,操作方便。是否能取得准确数据、怎样将数据取出?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论证选定方案的可行性

工作原理:钢丝绳绕于计量滑轮上,与计量轮产生摩擦。钢丝绳带动计量轮同步运动,然后带动记数器转动,从而记录出滑轮的转动圈数,再换算成钢丝绳的长度。

研究钢丝绳与计量轮是否有相对滑动的可能。因为如果有相对滑动,计量就有误差,方案就不可行。只有钢丝绳与计量轮之间没有相对滑动,才能计量准确,方案才可行。

F绳与F轴承的摩擦力相差200×4716=9.4×105倍,从理论上讲钢丝绳与计量轮之间相对是静止的,它们之间的摩擦为静摩擦,钢丝绳与计量轮之间滑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这种方案完全可以保证记录深度的准确性。

四、深度计量装置的设计

经论证,第三种方案是可行的。对主要部件进行了受力分析和计算,尤其是对计量轮的直径、支架、连接轴等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并且计算出计数表与计量轮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确定计量轮的直径。经查设计手册选定合适的轴承。

计数装置的结构由压轮支架、固定螺丝、轴承、键块、端盖、计数滑轮、压轮、计数器联接盖、计数器联接轴、计数表组成。

五、实验效果及经济效益

加工完成后,在34052井进行了现场实验。

第一次计数器记录402层的位置是2140米;打捞工具返回到达井口时,计数器的计数表数字为1。第二次下到402层时2142米,返回到井口计数器的计数表数字为0。两次的绝对误差值为24.0米、22.0米,误差为1.06%;系统的相对误差0.046%。

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钢丝绳的弹性变形。设计时根据虎克定律做了一定的修正。由于只考虑钢丝绳在常温下的弹性变形。而实际情况,井下温度要高于地面温度。根据实验情况进行了修正。根据实验情况对计量轮的尺寸几次进行了调整。目前的绝对误差,2000米的井在5米左右,误差为0.25%。

在实验过程中对其它存在问题也进行了修改:(1)计量轮的定位问题。原设计的是单侧定位,实验中发现,存有定位不在中心的问题,因此改为双侧定位。(2)原设计的计量轮和联结轴是过盈配合,支架臂就得开槽。支架臂上开槽会影响支架的强度,因此将计量轮与联结轴改为键配合,支架上不必开槽。

效果:打捞钢丝绳计量装置的研制成功,确保了工作质量,避免了无效劳动。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取得了较好效益。每年可减少1/3的无效工作量,可节约劳务费80万元。例如:3253井捞一死芯子,第一次操作计数表显示深度比实际深度少下20米,下不动了,进行洗井,第二次操作比实际深度少下10米,最后作业发现,该井出沙严重并且有大量的涂料皮,从而造成打捞器下不到位。

六、结论

通过本装置的成功研制、使用,提高了测试资料的准确性,避免了重复工作量,为地质调整方案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作者简介:李明文(1972-),男,山东沾化人,供职于胜利西南石油工程管理中心,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测井技术;赵军(1970-),男,山东诸城人,供职于胜利油田鲁明油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测井技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德州市德城区地下水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下一篇:等径角挤压时铝材料塑性变形的研究